-1-1.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学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倾向2.1934年,古史专家傅斯年教授撰《夷夏东西说》,指出:“现在以考察古地理为研究古史的这一道路,似足以证明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傅斯年在这里强调的是()A.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B.夏朝文明是从西部迁徙到中国的C.中华文明是在野蛮与文明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D.中华文明是从野蛮时代发展而来的3.《汉书·王莽传》记载:“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可见()A.民俗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之一B.民族是划分州界的主要依据C.自然环境是古代中国划分行政区域的最主要因素D.共同的行政区促进了文化的趋同4.《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载: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次子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及其党羽,并逼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继位,史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做法违反了()①宗法制②“礼”③“三纲五常”④“民贵君轻”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5.战国时期,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被委以重任。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此类现象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对“士”采取高压政策B.“士”失去人身自由,不可“择木而栖”C.“士”是个腐朽的阶层,各诸侯国皆竭力排斥D.“合者留不合则去”的自由氛围促进了学术的发展6.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7.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A.创立郡县制B.确立三省六部制C.开创科举制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8.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作法当时最可能是()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9.清朝和珅在乾隆五十六年同时担任了13个职务,如首席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户部尚书、九门提督等,然而嘉庆年间,当和珅被问罪的时候,他的罪名却与其掌握的权力无多大的关-2-系,如“娶出宫女子为妻,其大罪四”。下列对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和珅谨小慎微,工作毫无失误B.和珅出生贫寒,对官员礼数不够精通C.和珅位高权重,锋芒毕露,专权乱政D.和珅所掌握的职权有名无实,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10.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东西方天平失衡的开端。其观察到的历史影响因素是()A.社会形态转变B.民族矛盾激化C.革命力量兴起D.文化途径迥异11.魏源著《海国图志》印刷近千册不久被列入禁书;《瀛环志略》一书在作者徐继畲被罢官后也被查禁。造成其相同归宿的原因是()A.清朝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B.书中作者的观点触怒清帝C.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D.作者的罢官经历决定其归宿12.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是指()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C.义和团运动和列强瓜分中国D.太平天国运动与西方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3.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14.甲午战争进行时,恩格斯预言:“它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A.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主体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5.“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A.维新变法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6.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在政治上的核心主张是()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制D.民主和科学17.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18.学者马勇的新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B.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C.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D.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3-19.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作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于2月15日举行“民国统一大典”。大典的一项内容,就是由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这次拜谒活动,以孙中山名义发表了两个文告:一是《祭明太祖文》,一是《谒明太祖陵文》。从内容看,两件大同小异,主要是以清室退位、民国统一的功业,昭告明太祖在天之灵。以下理解错误的是()A.属孙中山的个人活动和个人认识B.旧民族主义的局限不免带来认识上和论说上的混乱C.由清末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举这样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D.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家看来民国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20.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21.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正好相反B.完全相同C.部分相似D.三者同步22.傅国涌在《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主角与配角》中说:“自其主义言之,虽有急进与渐进之别,而爱国之本义则同,然略知二派之内幕者,则因其持论之异同不相下,运动进行之各相妨碍。”这段话评说的“二派”是()A.顽固派与洋务派B.维新派与立宪派C.革命派与立宪派D.问题与主义之争23.右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24.“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这种主张最可能出现在()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25.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26.《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如果它(指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4-27.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建立新中国28.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手,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B.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29.“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A.权力制约B.公民意识C.平民政治D.法律至上30.《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31.《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一规定实质是()A.保护私有财产B.保障平民利益C.促进社会公平D.维护法律尊严32.西塞罗在斯多亚哲学的基础上,宣称“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一切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天性相一致的正常理智。这个法律对国家本身尤为重要,任何擅自蔑视它的统治者行将变成一个暴君。”材料体现的理念是()A.社会契约B.民权平等C.理性主义D.自然法33.美国宪法之父、第四任总统麦迪逊曾说,《联邦宪法》一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些具有“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特征的“制度性要素”包括()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②总统行政权与军事权的分权制衡③联邦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