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必背知识资料和材料练习题大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3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必背知识资料和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第一部分:必背知识资料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1课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开国大典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备建国任务(P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内容:①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②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③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P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P4)①国内: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②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二、西藏和平解放:(P5)时间:1951年4月西藏和平解放,10月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第2课巩固新政权的措施一、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1953年7月)(P8)(1)司令员:彭德怀(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出兵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P10)(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6)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部署,捍卫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保卫了国家的独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建设环境,这一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极大的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P11)(7)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他们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10)二、土地改革(P11——P12)(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1950年(3)结果:1952年底(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4)意义: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3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一、第一个五年计划(P16——P17)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3、成就:重工业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交通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二、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的颁布:(P18)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三、三大改造(P19)1、时间——1956年底完成(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手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改造方式: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2、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中共八大(P20)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2、时间:1956年内容: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第4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P22)1、时间: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3、评价:总路线存在问题(P23)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P24——P25)1.大跃进表现:农业方面:对农作物产量严重浮夸。工业方面:钢产量指标不断提高(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提倡吃饭不要钱。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造成严重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3.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第5课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1.“铁人”王进喜,大庆油田石油钻进队队长。2.“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3.“人民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第6课“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P34)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1966年,成立“中央文革小组”。(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发动标志:196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通过,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二、十年动乱(P35——P36)1、红卫兵运动:文化大革命初期。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3、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二月抗争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是被诬为“二月逆流”,三、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覆灭(P36——38)1、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度尔汗机毁人亡。“九一三”事件,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2、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3、1976年的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4、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代表中央采取非常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7课伟大的转折一、关于标准问题的大讨论(P39)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华国锋)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2、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3、意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P41)1、(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组织上→增选陈云为政治局常委,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2、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44)1、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中共安徽、四川省委实行“放宽政策”。(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全国推广后进一步完善发展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P4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又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紧密的结合起来,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P46)1、试点:四川2、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具体化: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经济特区的建立(P46)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使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2、1988年国家批准海南建省,并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建立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5、近现代和现代化建设开放有什么不同:本质不同→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5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第9课民主与法制建设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P50)1、建国初期民主建设成就:制定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掀开了我国民主建设的新篇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建立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这是扩大基层民主的重大举措。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二、法制建设的新局面(P53)1、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3、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这是我国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第10课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针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P56——P57)1、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2、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1)大会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3)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3、1992年,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提出了关于判断是非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1992年10月,中共十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