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总15页主题复习——社会转型期一、背景资料“十二五”时期是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容易失调,社会规范容易失序,心理状态容易失衡,人文精神容易淡漠。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认为,改革成败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评价,而取决于社会矛盾的解决程度。从这个角度看,改革正在与危机“赛跑”。——《半月谈》“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二、考点链接中国史部分1、中国古代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④阶级:“士”基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孔子等等。(2)明末清初(16~18世纪)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具体表现: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④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⑤外交: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同时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第2页总15页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西方殖民活动影响海疆。转型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发展。同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代议制形成,启蒙运动兴起,自然科学诞生。相关主题:李贽、进步思想家、明清商业状况、科技开始落后、明清小说和文人画、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等等。2、中国近代社会转型:(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19世纪中期)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②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③思想上: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④社会生活上:西方经济侵略,改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转型原因:西方列强侵略。同时代的西方: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相关主题:鸦片战争的影响、小农破产,自然经济解体、通商口岸社会生活变迁等等。(2)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具体表现:①政治: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②经济: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社会的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继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③文化: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④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转型原因: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同时代的西方: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相关主题:维新思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民族工业案例、社会习俗巨变等等。2、中国现代社会转型:(1)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具体表现:①政治:新中国成立,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三大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②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1953年起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③文化: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大批出色的作品。④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⑤科技上: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科技。⑥社会生活上:物质相对匮乏,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时代主题转型原因: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第3页总15页同时代的世界:两大阵营“冷战”,西方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形成。相关主题:政治科技创新、外交成就、社会观念转变、毛泽东思想发展等等。(2)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具体表现:①政治: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②经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③文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指南。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双百”方针重新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④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⑤科技上:以“载人航天”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⑥社会生活上:讲究卫生、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文明生活方式。转型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代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相关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领域的变迁。世界史部分1、殖民扩张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4-18世纪)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具体表现:①政治: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②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③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把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传播资产阶级文化(人文主义、理性),极大解放了人们思想;牛顿提出三大运动定律,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④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等国先后走上殖民扩张道路;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18世纪中期英国后先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转型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关主题:西欧崛起、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拓展等。2、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19世纪中后期)总体特征: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具体表现:①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②经济上: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初步形成,自由资本主义盛行(亚当·斯密)。③思想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④科技文化上: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⑤社会生活上:城市化进程加快。⑥国际关系上: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转型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的出现。相关主题: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等。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体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第4页总15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②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③科技文化上: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现代物理学发展。④国际关系上:美、德经济增长加快,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立。(3)转型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普及。(4)相关主题:一战爆发的背景、人类行为方式及社会观念的变化等等。4、二战后的世界格局(20世纪四五十年代)总体特征: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和美苏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形成;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具体表现:①政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殖民体系瓦解;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以“冷战”的方式全面对抗,争夺世界霸权,严重威胁世界和平。②经济: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欧美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③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则是现代主义流派的盛行。④国际关系上:两大阵营“冷战”,美苏争霸,欧洲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兴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建立。转型原因:吸取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经验,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相关主题: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世界市场割裂、多极化趋势出现等等。5、当今的世界(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总体特征: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新趋势出现和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强具体表现:①政治:六十年代末,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日本的崛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等力量的推动,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呈现出“一超多强”,多极化格局不断加强的局面。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动荡并存。②经济: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及欧共体的成立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90年代以来,新经济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南北经济差距拉大。③科技文化上:全球互联网发展。转型原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相关主题:欧盟出现、世贸形成、反全球化、中国扩大开放的背景等等。三、主题训练1、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