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安徽卷)答案与点评胡征善安徽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科试卷》严格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较好地落实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试题符合安徽省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为推进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旨,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注重考查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和探究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试卷结构、题型、长度设计合理,难度适宜,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有明显的区分度。试题编制坚持科学性、准确性、公平性、规范性原则,对选修内容的考查符合我省高考方案规定的内容。试题坚持原创,立意准确,情境新颖,设问灵活,呈现方式多样。得到了高中学生和化学教师的一致好评,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首肯。试卷特点1.立足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和稳定性试题注重考查中学化学主干知识,覆盖面广,几乎涵盖《考试说明》所列出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及其关系,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化学平衡理论,离子或分子共存及其离子反应,电化学知识,电解质溶液,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与性质及其合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等。试题不回避区分度较好能考查化学核心知识的传统题型,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定了考生的应试情绪和心理,充分发挥知能水平,同时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夯实化学基础。2.突出能力立意,体现选拔性和导向性试卷充分体现对化学学科各种能力的考查,有效地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能潜质,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同时对引导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1)注重化学学科思想及学习方法的考查。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合成)和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反应规律等化学基本观点在试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第25题以元素周期表为主线,考查考生对常见元素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的掌握程度,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突出了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和“结构—位置—性质”关系的考查,注重新增内容(分子间氢键)的考查,坚守去年考查发散思维形式:——2012年“氢元素、X、Y的原子也可共同形成多种分子和某种常见无机离子,写出其中一种分子与该无机阴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2013年“氢元素、X、Y的原子可共同形成多种分子,写出其中一种能形成同种分子间氢键的物质名称”。第26题考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常见类型的有机反应,推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类型及性质,同分异构体,体现了有机化合物中“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延续去年命题模式:——2012年“半方酸是马来酸酐的同分异构体,分子中含1个环(四元碳环)和1个羟基,但不含—O—O—键。半方酸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2013年“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苯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①含有3个双键②核磁共振氢谱只显示1个吸收峰③不存在甲基”2第27题以“平板电视显示屏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玻璃中回收二氧化铈”为背景材料,考查基本化学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简单计算技能。(2)注重对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的考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识记与回放,对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题给信息的阅读,获取有关的感性认识和初步印象,经统摄整合等思维加工,准确提取解决问题的实质性内容,形成处理新情境问题的能力。(3)注重对表达能力的考查。非选择题突出考查考生对学习成果的表达(叙述)能力,要求准确规范使用化学用语(世界通用的专业语言)。如第25、26、27、28题涉及对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等的正确书写。(4)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适当简化计算。试题在强调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考查考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试题充分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如第25题属模块综合题,内容涉及了《化学1》、《化学2》、《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五个模块。在化学计算上,命题采用分散的方法,穿插在第7、10、25、27和28题中,与分析判断相结合,同时降低了计算难度。3.重视化学实验,体现实践性和探究性试题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化学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考查。引导中学化学教学重视化学教学,以利经常从事探究性实验的考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1)通过对常见实验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基本实验操作等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落实对考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第10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给的实验装置图,结合实验室中常见气体(氨气、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和氯气)的制备、收集及尾气吸收原理,评价优选实验装置;第Ⅱ卷中的第25、27题均涉及实验问题:如第25题实验现象的再现与复述;第27题涉及沉淀的洗涤与沉淀洗净的检验方法。(2)注重探究性实验的考查。第28题是新课程自主命题传统的实验探究试题,试题以草酸处理含K2Cr2O7工业废水为背景,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向考生展示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引导考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培养考生的绿色化学理念。本题以完整的科学探究的程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来设置化学探究过程,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运用控制变量思想进行实验设计,要求考生正确运用化学术语和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本题第(5)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实验方案的设计有一定难度。本空“题魂”要求根据Al2Fe(SO4)4·24H2O中的Fe2+、Al3+、SO42—对反应的影响的可能性采用对照实验思想来涉及实验方案。本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逻辑思维,考查考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考生创造性地思考,激发考生的创新能力,对教学和备考中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良好导向作用。通过开放性的设问,既为考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也为评分的客观公平奠定了基础。4.引领课程改革,体现发展性和时代性(1)紧扣中学教学内容,切实落实“减负”工作。命题尝试以中学教学素材为起点,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力图引领中学的备考复习回归教材,立足基础,从而达到有效遏止“题海”战术之目的。(2)创设新情境,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试题在素材的选取、情境的创设和设问的式上,密切联系实际,贴近与化学有关的科技新发现、新进展,渗透STSE思想,保证了试题的新颖性。如第7题以室温下使空气中甲醛的高效催化氧化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第9题一反传统的命题模式,考查多种分散系——溶液、混合气体、胶体,仍然将无机物与有机物融合在一起考查共存问题。第26题以合成新型涂料固化剂为情境,考查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第27题以平板电视显示屏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3玻璃粉末为原料回收铈为背景,考查原理知识和实验方法;第28题以草酸处理含K2Cr2O7的酸性工业废水为情境,考查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3)突出原创性,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试卷所有试题都是原创,从而确保了高考的公平性。试题情境的新颖陌生,会让那些因“题海战术”造成思维定势的考生出现思维障碍。试题力求突出化学学科“灵活”“善变”的特点,力求突破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防止僵化的教学与片面地认知。针对此类问题命题选取了典型实例,强调“特例”,突破定势。第10题常温时,电池不能正常工作;第26题限定条件苯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三亚甲基环丙烷的书写。第26题(2)小题的H2O2遇CeO2作还原剂,等等。(4)适当增加试题的开放性,为个性化解答提供空间。试题的开放性答案有利于拓展考生思维空间和个性化发挥,对中学化学的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如第25题第(2)小题涉及的分子间氢键和第28题第(5)小题的实验设计。5.依据测量理论,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作为大规模常模参照性考试的高考试题应有必要的区分度、适宜的难度、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试题的编制以高考化学测量理论为基础,力求体现科学、规范的原则。(1)试题注意充分发挥不同题型的功能,选择题主要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确保主干知识的覆盖,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较全面的认知。非选择题由“模块综合题”、“有机合成流程题”、“实验流程图题”和“科学探究题”四种题型组成,立足于学科内综合,侧重于能力考查。(2)试题编排按由易到难的原则,便于考生充分发挥水平,体现人文关怀;卷面形式活泼,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结构示意图、实物图示、实验流程图、合成路线、图表等);在非选择题的设计上,由易到难分层设问,各小题的设问不株连;注意控制答案的字数,注重化学专业术语正确规范使用,既考查了考生使用学科语言的规范性和高层次思维水平,也为评分的客观、公正、准确创造了条件。参考答案7、B【解析】题给的反应方程式相当于HCHO的燃烧,为放热反应;HCHO分子中含碳氧双键(含σ键和π键),每生成0.1molH2O必消耗0.1molO2,但没有指明是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不是2.24L。CO2分子是共价分子,分子中含2个碳氧(C=O)极性键.8、B【解析】题给的实验装置图——气体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是瓶口向上排空气(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尾气吸收装置。A选项:氨气密度比空气小;C选项:Cu与稀硝酸反应必要时要加热,且放出NO,与空气中O2反应生成NO2;D选项:MnO2与浓盐酸制氯气应用固液加热型装置。9、A【解析】选项:NO与空气不可共存;C选项:可发生2Fe(OH)3+S2—+6H+==S↓+2Fe2++6H2O;D选项:葡萄糖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10、D【解析】该电池工作时,负极反应为:Ca—2e—==Ca2+;正极反应为:PbSO4+2e—+2Li+==Pb+Li2SO4,Li+向正极移动电池反应为Ca+PbSO4+2Li+==Pb+Ca2++Li2SO4。每转移0.1mol的电子,理论上生成10.35gPb。该电池在常温下,电解质LiCl-KCl为固体,不能传递电荷,故不能输出电流。11、A【解析】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生成更多的CO2、SO2,且容器的容积不变,因此气体的密度增大;C选项: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改变SO2的浓度,平衡常数不变;B选项:增加CO的物质的量,CO2与CO的物质的量减小,也可以用平衡常数K=[c(CO2)×c(SO2)]/c(CO)来判断:因为K/c(SO2)=c(CO2)/c(CO),增加CO的物质的量,c(SO2)增大,K/c(SO2)减小,即c(CO2)/c(CO)减小。D选项:增加MgSO4的质量(忽略体积),CO的转化率不变412、D【解析】Na2CO3溶液中的CO32—水解,溶液呈碱性,酚酞在其中变红。13、C【解析】A选项:加入少量Na,Na置换溶液中的H+,溶液中c(SO32—)增大,c(HSO3—)减小;B选项:加入少量Na2SO3固体,溶液的电荷守恒式为:c(Na+)+c(H+)==c(HSO3—)+c(OH—)+2c(SO32—);D选项:加氨水至中性时,溶液的电荷守恒式为:c(Na+)+c(H+)+c(NH4+)==c(HSO3—)+c(OH—)+2c(SO32—),因溶液呈中性,c(H+)=c(OH—),即c(Na+)+c(NH4+)==c(HSO3—)+2c(SO32—)>c(H+)=c(OH—)25、【解析】Y为O;Z为Al;W一种核素的原子核内有14个质子即W为Si;X为C。【答案】(1)三ⅣA大(2)小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乙醇(乙酸、苯酚等)(3)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沉淀不断增多,过量NaOH溶液,沉淀溶解,变为无色溶液Si+4HF==SiF4↑+2H2↑4Al(s)+3O2(g)==2Al2O3(s)△H==—838kJ/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