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高考语文评卷分析报告(古诗文部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3年浙江高考语文评卷分析报告(古诗文部分)瑞安中学蔡瑞琛文言文阅读(一)试题分析1.选文不够“浅易”,甚至比较艰深。2.断句题,标志词“者”“也”具有迷惑性。3.翻译题,选句欠妥,难度偏大。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2)奚重而不更也?(二)评分细则分析断句题评分细则:断对一处不给分,断对两处、三处给1分,断对四处给2分,断对五处给3分。断错一处不扣分,断错两处、三处扣1分,断错四处扣2分,断错五处扣3分。扣完为止。(三)答题分析几个数据:平均分为1.11分,其中0分率为43.79%,满分率为13.6%。几个问题:1.知识运用不灵活2.句式结构不敏感3.答题不规范有的用逗号来断句,有的用“//”来断,有的涂改不规范,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杆”(1)“蜈蚣杆”(2)“蝌蚪杆”(3)“超短杆”(4)“隐约杆”(5)“铅笔杆”(6)“蚯蚓杆”(7)“纠结杆”(8)“火柴杆”(9)“叉杆”(10)“反杆”几点建议:1.熟悉句子的结构,找到谓语很重要2.熟悉句首、句末标志词,先易后难3.规范答题,先用铅笔试断,再用碳素笔确定翻译题评分细则:“劳于求”直译作“在寻找(寻求)[人才方面]很辛苦(辛劳)”,或意译为“辛苦地求贤”,也可得1分;“密于法”的“法”译作“法令”、“法律”、“制度”、“规则”都算对,“密”译作“严密”、“严苛”之类均算对,句式是否译出也不作要求;“岂有……哉”译作“难道……吗”或类似表示反问语气的意思,即算对。“若今之患”一句,参考答案所译并不到位,没有“导致”的意思,译成“像今天这样的祸患(祸害)”应当更好。“奚”是“为何”的意思,译出这个意思即可得1分;“重”译作“重要”、“重视”之类不给分;“更”译作“更换”、“变更”、“更正”之类都算对;“奚”、“重”、“更”三个字都能译出,句子自然就通顺了,因此,这三个字就是给分点。答题分析(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考生1:他们怎么会有工作很多却找不到人,有很多法律但做坏事的人还很多,有今天这样的问题呢?考生2:有事情相求,但这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有法律可依,却要徇私舞弊,这是现在的坏处。考生3:找不到人劳动,法律也不够严密,这不是隐患吗?考生4:他有求于劳,不得人心,法网越密弊端越多,这就是问题啊。脱离语境,孤立、生硬解释实词0分考生5:岂会有劳烦他人却得不到帮助,完善法律依旧不能解决弊端,像今天所忧患的一样?(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对文意及句意有一定的理解,但存在孤立解译(不看语境)的问题,实词的翻译不到位。1分(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考生6:难道还会有大力推荐人才却得不到人才,加强法制弊端却越来越多,像现在这样的问题呢?对文意和句意的理解都比较到位,但在翻译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前后文的语境,作出了部分错误的翻译。2分考生7:那个时候哪里有辛苦求贤却得不到,严密执法却还是有许多弊端,像现在的忧虑啊?考生8:哪里有劳苦寻找有才能的人却不能得到他,法律日益严谨却不可以数清它的弊端,像现在的祸患呢?(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基本理解了文意与句意,考生7基本上是意译;考生8基本能直译,但“法律日益严谨却不可以数清它的弊端”表意比较模糊。3分(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考生9:那时候难道会有求贤劳累却还是不能得到人才,法令周密却还是有无尽的弊端,就像现在这样的问题吗?4分(2)奚重而不更也?考生1:难道这不是严重得更厉害吗?考生2:这么重要却不更换吗?考生1只译出了实词“重”,考生2只译出了实词“更”。1分考生3:难道这么严重还是不能改变?考生4:为什么重视(这件事)却不更改(这些现状)呢?考生3译错了“奚”,考生4译错了“重”。2分考生5: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更改呢?三个给分点全都很到位。3分几点建议:1.积累实虚词的意义、文言句式特点,建构文言语感及言语图式2.学会分析翻译语句中的得分点,增加得分效度3.树立语境意识,结合语境推测语意,遵循上下文逻辑,不能“生译”古代诗歌鉴赏(一)试题分析1.所选白居易新乐府诗《秦中吟·歌舞》,诗句平易,内容明了。但缺乏可以鉴赏的艺术要件。2.过分拔高了答题要求和评分标准,不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第22题要求考生“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其给分点是“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每点2分,表达流畅1分,意思相近即可。(二)评分细则1.如果能够从“对比”入手,从思想感情方面分析统治者和冻死囚之间的对立的,且表达流畅的,可得3分。2.如果在分析中点到“文势陡转”的类似意思的,再给1-2分。(三)答题分析考生1:将富贵者的奢侈生活与狱中无辜百姓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中唐社会的腐败与黑暗。能够简单地答出对比的内容及诗歌的主旨。2分考生2:此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歌前16句所写的公侯富贵者的奢靡生活与诗末两句所写的狱中冻死囚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答题“套路”清楚,点明了手法,分析了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概括了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如果按照“评分参考”的要求,恐怕只能的1-2分。3分考生3:全诗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当官富贵者安逸舒适的生活,灯红酒绿,十分奢侈,到结尾处,笔锋一转,提到“阌乡狱”中的“冻死囚”,诗句简短,却形成强烈反差,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不仅能够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情况,而且能够从结构和艺术特色上来进行赏析,尽管还不是很到位,但已属难得。4分考生5:此诗开篇即写大雪满皇州之景,为下文公侯饮酒作乐与狱囚冻死的对比作铺垫。诗中第二至第四句,点明公侯等富贵者无饥寒之忧,只需想追游之事,第五至第八句,对仗工整,通过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富贵者寻欢作乐的场景,色彩鲜艳。尾句笔锋一转,指向狱中之景,囚犯耐不住严寒冻死狱中,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冲击感强,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了忧国忧民之情。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具体住准确,能够按题目要求,重点赏析诗歌结构及对比艺术特色。5分几点建议:1.明确诗歌各种题材,整体把握主题。3.通过专题训练,具体掌握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2.多阅读诗歌鉴赏资料,建构诗歌赏析的思维模式《论语》分析题(一)试题分析1.课内外结合,拓展迁移。材料理解难度不大。2.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语境推测能力。3.考查学生整合信息能力及分析能力。(二)评分细则23小题:颜子、颜回、颜渊、回也、然回、而回恶衣恶食、箪食衣敝、粗衣粗食(包括衣食两方面,意思与答案相近的词也可)24小题:孔子认为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但他更赞赏“安贫乐道”、“富而好礼”的人生态度。或孔子赞同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人生态度,但他认为这还比不上在处于贫穷时能坚守道义,安贫乐道,富贵时不骄傲,谦逊好礼。(三)答题分析23.第一空格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写法:“延回、严回、言回”等。第二个空填成了“安贫乐道”、“富贵贫贱”等。错别字、不能根据语境推断文意24题:考生1:孔子的观点是:做到贫而无怨,富而不骄。孔子希望人们即使贫穷,也要保持自己的快乐;而人们富有时,不骄傲,学习礼,保持内心的高洁。简单的字面解释,没有对观点进行简要分析2分考生2:一个人贫苦却仍然快乐地生活,是很难做到的,是十分高尚的,一个人富贵时应做到不骄傲,对人有礼貌。考生3:孔子认为富贵如浮云与己无关,只有仁义才是自己所追求的。贫穷富贵,无贵无贱,只要内心追求真正的道义就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罗列观点不全面,无分析或分析得不妥帖1分考生4:孔子的富贵观,孔子对待富贵就像浮云一样,乃身外之物。孔子所追求的只是衣食饱满,不注重权贵,注重“仁”、“礼”道德。考生5:这是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的体现。孔子不把钱财看得太重。他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虽然贫贱,但讲义,品德高尚是最美好的,是在守道义的基础上追求利。0分角度偏离,观点错误几点建议:1.梳理课内资源,明确孔子的几个主要观点2.了解诸子主要思想,注意与孔子思想的对比3.树立分析说理的能力意识,多进行有逻辑的分析说理训练古诗文默写答题分析:错别字比较多的几处:1.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3.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5.人人尽说江南好画船听雨眠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