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红细胞血型系统程卫英QQ:545843808目录第一节红细胞血型免疫学基础第二节ABO血型系统第三节H血型系统及Lewis血型系统第四节Rh血型系统第五节其他血型系统第一节红细胞血型免疫学基础重点提示•红细胞抗原、抗体概念•红细胞抗原、抗体特性•红细胞抗原、抗体分类•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抗原(Ag)•定义: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免疫原性-Ag刺激机体使之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原性-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的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Ag)分类:根据性质-完全Ag:免疫原性+反应原性半Ag:反应原性与人类关系-同种Ag:人类个体之间自身Ag:个体本身异种Ag:不同种属之间抗原决定簇•定义:是呈立体排列的特殊化学基团,每一抗原可以有多个抗原决定簇(表位)。大多数存在于抗原表面。是抗原特异性的基础。•糖分子的血型抗原:ABO、Lweis等•多肽的血型抗原:Rh、MN等抗体(Ab)•定义:是机体受到血型抗原刺激后,B细胞被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引起免疫反应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广泛存在于血液及体液中。•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Ig),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血型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免疫球蛋白:是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的,每种细胞克隆可以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分子。IgG结构单体(7S)IgG1,IgG2andIgG4IgG3IgM结构–五聚体(19S)–区域大(CH4)–J链C4JChain抗原抗体反应特点高度特异性:最主要的特点可逆性:抗原抗体为非共价键结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解离,如热放散、乙醚放散等。比例:抗体浓度过低—增加血清量抗体浓度过高—前带现象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温度:多数抗体有温度范围限制。温度过高AgAb变性,过低降低生物活性IgM:4~27℃抗体活性较好。IgG:37℃抗体活性较好。抗体检测程序可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冷抗体在<37℃出现,多数无临床意义,即在体内不能缩短输入红细胞的寿命。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离子强度:低离子强度反应介质能增加抗体附着速度和抗体连接数量,减少常规抗体检测中所要求的孵育时间。低离子强度可减少红细胞周围阳离子云,使带负电荷红细胞与带正电荷IgG充分反应。pH值:多数有临床意义的抗体最适pH还没有被最终确认。一般认为接近于生理pH。如抗D为6.5~7.0。特殊的如抗M为5.5。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孵育时间:血型抗体不同,AgAb结合达到平衡时间也不同。所需时间视免疫球蛋白类型及反应条件而定。显著性变量有免疫球蛋白类型、抗原构型与抗体Fab位点特异性相互作用。多数有临床意义抗体在37℃孵育30min。低活性抗体或抗原在30min内达不到平衡,可适当延长孵育时间;低离子溶液可减少孵育时间;酶介质试验延长时间,可出现非特异性凝集。第二节ABO血型系统最具有临床意义的血型系•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的发现1900年Karl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了人类红细胞的同种凝集现象,随后发现了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ABO血型。开创了免疫血液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新纪元。为常规血型鉴定方法的确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ABO血型系统的独特性质•Landsteiner原则:红细胞上如果缺乏某种抗原,血清中则存在相应抗体。规则抗体。•组织抗原: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地存在着A、B、H抗原(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上皮细胞)以及分泌型人的分泌液(唾液、眼泪、尿液、消化液、胆汁、乳液、羊水、卵巢囊肿液、腹水等)中存在着A、B、H血型物质。ABO血型的定型原则凡红细胞上具有A抗原者为A型,有B抗原者为B型,A抗原和B抗原均无者为O型,A抗原和B抗原均有者为AB型。血型红细胞抗原血清抗体AA抗-BBB抗-AO无抗-A、BABA、B无ABO血型抗原•ABO血型基因位于第九对染色体。•A基因和B基因编码的糖基转移酶,分别产生形成A抗原和B抗原的糖分子。•O型人红细胞缺乏A抗原和B抗原,但带有大量H抗原,H抗原是A抗原和B抗原的前体物质。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半乳糖胺D-半乳糖L-岩藻糖L-岩藻糖N-乙酰半乳糖胺N-乙酰葡萄糖胺D-半乳糖ABO抗原发育在胚胎早期A抗原和B抗原就开始产生,到出生时,其抗原数目大约是成人25~50%,与抗A和抗B试剂血清反应比成人弱,18个月后才能充分表现出抗原性。ABO血型抗体•存在于缺少相应抗原的人血清中。•新生儿ABO抗体很少;无抗体成人罕见。•天然抗体:无明确的免疫途径所产生的抗体。有IgM类(主要是A和B型)和IgG类(主要是O型)。IgM可被唾液中血型物质中和。•O型-抗A,B:识别A抗原和B抗原表位共同的结构部分,具有交叉反应性。ABO抗体的发育•出生时正常的抗-A抗-B还没产生或较弱。•3个月左右开始发育。•5~6岁时具有较高效价。•老年人抗体水平一般低于年轻人。ABO血型的亚型•ABO亚型的红细胞同属于一种血型抗原,但在结构上有细微差异,性能也不完全相同,由于抗原弱在用已知抗体检测抗原和用已知抗原检测血清抗体时,部分不符合ABO血型正反定型特点。•例A亚型:A抗原减少,与抗A凝集强度减弱,H抗原活性明显增强。A1与A2的区别A1及A2红细胞与抗A试剂凝集反应结果均很强,凝集反应强度差别不明显。其血清学区别主要依据双花扁豆(Dolichosbiflous)种子提取液制备的抗A1与红细胞的反应来确认。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抗A1能凝集A1红细胞而不能凝集A2红细胞。其他亚型的特点•A3和B3:最大血清学特征是混合凝集外观。•Ax和Bx:与抗-A或抗-B标准血清凝集很弱,但与抗-A,B凝集反应增强。•Am和Bm:与抗-A或抗-B标准血清不出现凝集反应。几种A亚型红细胞上的A抗原cisAB•双亲中一人为O型,一人为AB型。•A基因和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两个基因可同时继承和同时遗传。•A抗原强度强于A2B,弱于A1B。•B抗原弱,类似B3表型。•H抗原性很强。ABO血型遗传•ABO血型的遗传为复等位基因显性遗传,其遗传原则为:•ABO血型是由两个遗传基因结合而成。•遗传时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遗传基因必然分开。ABO血型遗传ABO血型遗传学意义•诊断和预防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组织和器官移植时需血型鉴定和配型。•疑难血型鉴定时家系分析。•人类学研究。第三节H及Lewis血型系统H血型系统•本系统只有1个H抗原(H1)。除了罕见的孟买血型(Oh)外,所有人红细胞表面都表达H抗原。•H抗原是A抗原和B抗原的前体物质,只有H抗原无AB抗原的红细胞是O型红细胞。•红细胞H抗原数量与ABO血型相关,O型红细胞H抗原数量最多,而A型、B型红细胞上的H抗原绝大部分已被转化,H抗原较弱。孟买血型•非常少见。•缺乏H基因(基因为hh)和分泌基因(基因为sese),不能形成H物质。•与抗-A,抗-B,抗-H无凝集反应,正定型易误作O型。•血清含抗-A、抗-B、抗-H,反定型与ABO细胞均出现凝集反应。•只能输相同血型人的血液。类孟买型•缺乏H基因,其基因为hh,至少有一个Se基因。•虽然不能检测出红细胞表面H抗原,但有少量的A和/B抗原,记为Ah、Bh、ABh。•正定型被检红细胞与抗-H无凝集反应,与抗-A、抗-B弱凝集反应,甚至用吸收放散试验才能检出A和/B抗原。•类孟买型分泌液及血浆中含有Ⅰ型链A和(或)B血型物质,红细胞从血浆中吸附A和/B抗原,从而表达微弱的A和/B抗原。唾液中含有少量的ABH物质。•血液中存在抗-H/抗-HI、抗-A或抗-B。Lewis血型系统Lea和Leb是Lewis系统主要的抗原•抗原的发生:Lewis抗原不是由红细胞产生的,而是存在于血浆中。是从血浆中吸附到红细胞表面。•这两种抗原的表达由Le基因控制,只要有一个Le基因,该个体就可表达Lewis抗原,而le/le型的个体不表达Lewis抗原.•Le基因(FUT3基因)能产生一种糖基转移酶,将L-岩藻糖结合到前体链的次末端GlcNAc上,形成Lea抗原。Lewis抗原•人类出生时Le抗原缺失或极其微弱。脐带血样本主要是Le(a-b-)。•如果有Le及Se基因,则出生10天后RBC为Le(a+b-),12~18个月为Le(a+b+),2或3岁为Le(a-b+)。•Lewis定型不能作为婴儿亲子鉴定的依据。Lewis抗原•妊娠期间Lewis抗原变化。•妊娠期间Lewis抗原量下降。•孕妇可一过性出现Le(a-b-),可能产生Lewis抗体。•生产后,随着正常Lewis表型的恢复,抗体逐渐消失。Lewis抗体•大多数是IgM,室温下表现明显凝集反应,甚至由于反定型细胞表达Lewis抗原,易导致ABO血型定型错误。•Lewis抗体只产生于Le(a-b-)个体的血清中,一般是自然产生的天然抗体。•红细胞表型为Le(a-b+)者不产生Lea抗体,因为唾液和血浆中含有少量的Lea.。•常见抗-Lea,抗-Leb发现少见。Lewis抗体•在Le(a-b-)个体的血清中容易同时发现抗-Lea和抗-Leb。•大多在室温下反应性良好,在37℃也可以观察到反应但是弱于室温反应。使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有时可检出IgG抗体,凝集反应可能更弱。•Lewis抗体在体外可被血浆中可溶性的Lewis物质中和。•由于Lewis抗体不能通过胎盘,并且出生时Lewis抗原发育较差,所以此抗体不会引起新生儿溶血病。Lewis血型系统与输血Lewis抗原容易被红细胞膜吸附或者从膜上洗脱,输入的红细胞在进入血液循环几天之内可能会出现受血者的Lewis表型。受血者血浆中的Lewis抗体容易被供血者血浆中的Lewis血型物质中和。所以Lewis抗体极少在体内引起溶血。在输血或交叉配血之前没有必要检测供血者是否具有Lewis抗原。因为与供者交叉配血相合就保证了输血的安全性。如果37℃或抗球蛋白法配血不合,应重新选择。第四节Rh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1939年Levine和Stetsen在一生产死胎的妇女血清中检测到的抗体,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例Rh抗体。•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抗原•至今已发现Rh血型系统的抗原50余个。最具有临床意义的有5个,即D、C、c、E、e及其相应的特异性抗体。•Rh抗原只存在于红细胞膜,不存在于其他组织细胞膜上或体液中。Rh血型系统抗原Rh抗原的发育•胎儿早期就开始发育并维持一生,脐带血或新生儿红细胞其Rh抗原性与成人相同。Rh血型抗原的免疫原性•抗原强度仅次于A抗原和B抗原。Rh血型抗原中的免疫原性顺序DEcCe。•Rh抗原均显示剂量效应。Rh血型阳性和阴性判定•根据红细胞上D抗原的有无可将人类红细胞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即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的人是Rh阴性;红细胞有D抗原的人是Rh阳性。•Rh阴性分布频率:白种人15~20%中国汉族约0.34%RhD抗原•D:正常D抗原。•弱D(weakD):抗原数量少,抗原决定簇质量正常。•不完全D(partialD):抗原数目基本正常,缺少部分D抗原决定簇。•增强性D:抗原数量增加,抗原性增强。Rh抗体•大部分是IgG类抗体,通常情况下,用盐水法不与Rh阳性红细胞(-D-红细胞例外)出现凝集反应。•偶尔有抗D及抗E血清含有IgM类抗体,室温能凝集相应抗原阳性红细胞,但通常伴有IgG类抗体。IgA性质的抗D十分罕见,并且只混合在IgG类抗体的血清中。Rh抗体的产生•非免疫性Rh抗体极为罕见,Rh抗体主要通过输血或妊娠等免疫途径产生。•一般初次免疫后2~6个月内出现抗体,经再次免疫后,3周内其水平可达到高峰。大约1/3的Rh阴性者,经Rh阳性抗原免疫后,不产生抗D。•Rh阴性血输给阳性者不产生抗体。Rh抗体临床意义•溶血性输血反应:受血者血浆中如有Rh抗体,输入含有相应抗原的血液后,将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新生儿溶血病:血液中含有Rh抗体的孕妇,如果Rh血型与胎儿不合,其中IgG类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