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教育入学考试专业综合II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2目录I.考查目标……………………………………………………………………3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3III.考查内容……………………………………………………………………4IV.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19V.参考书目……………………………………………………………………263I.考查目标专业综合II考试包括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三部分,主要考查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从理论法学的角度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及掌握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法学知识及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法律语言的表达能力。考生应能:1.正确掌握和准确理解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基本原理。2.正确运用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对给定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和正确评价。3.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综合运用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对我国现实法律现象和法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4.准确、恰当地使用法学专业术语和运用法律思维进行表达,论述有据,条理清晰,符合逻辑,文字表达通顺。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法理学约60分中国宪法学约50分中国法制史约4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分析论述题5小题,共80分4III.考查内容第一部分法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法学一、法学的含义法学的概念;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体系。二、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法学产生的条件;法学的历史发展。三、西方主要法学流派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其他主要法学流派。四、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特征。第二节法理学一、法理学的含义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法理学的意义。第二章法的概念第一节法的定义一、“法”的词义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定义第二节法的基本特征一、法的规范性二、法的国家意志性三、法的普遍性四、法的权利和义务一致性五、法的程序性六、法的国家强制性第三节法的本质一、关于法本质的不同学说神意论;理性论;命令说;民族精神论;社会控制论;其他学说。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第四节法的分类一、法的一般分类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根本法与普通法;一般法与特别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国内法与国际法。二、西方两大法系的特殊法律分类公法与私法;普通法与衡平法。第三章法的历史第一节法的起源一、法起源的主要原因法起源的经济因素;法起源的政治因素。5二、法起源的一般规律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由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到相对独立。第二节法的演进一、法的历史类型法的历史类型的定义;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原因。二、古代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三、资本主义法资本主义法的产生;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法系的概念;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两大法系的区别。四、社会主义法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第三节法律移植与继承法律移植;法律继承。第四章法的作用与法的价值第一节法的作用一、法的作用的概念法的作用的定义;法的作用的实质。二、法的作用的种类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其他种类。三、法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四、法的社会作用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五、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第二节法的价值一、法的价值的概念二、法的主要价值秩序;自由;平等;人权;正义;效率。三、法的价值的冲突与解决第五章法的渊源与法律效力第一节法的渊源一、法的渊源的含义二、法的渊源的分类法的正式渊源;法的非正式渊源。三、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第二节法的效力一、法的效力的含义二、法的效力等级三、法的效力范围6法律对人的效力;法律的空间效力;法律的时间效力。第六章法律要素与法律体系第一节法律要素一、法律术语法律术语的含义;法律术语的种类。二、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含义和特点;法律规则的种类;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三、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概念;法律原则的种类。第二节法律体系一、法律体系的概念二、法律体系的内容法律部门的概念;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一、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色二、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构成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和程序法。第七章法律制定第一节法律制定概述一、法律制定的概念法律制定的定义;法律制定的特征。二、立法权与立法体制立法权的概念;立法体制的概念;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第二节法律制定的原则一、合宪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民主性原则四、其他原则第三节法律制定的程序一、法律制定程序的概念二、法律案的提出三、法律案的审议四、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五、法律的公布第八章法律实施第一节法律实施概述一、法律实施法律实施的概念;法律实施的内容与分类;法律实施的意义。二、法律实现法律实现的概念;法律实现的意义;影响法律实现的因素。第二节执法7一、执法的概念执法的定义;执法的特点。二、执法的原则依法行政原则;讲求效率原则;合理性原则;其他原则。第三节司法一、司法的概念司法的定义;司法的特点。二、司法的原则司法法治原则;司法平等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司法责任原则;司法公正原则。第四节守法一、守法的概念守法的定义;守法的意义。二、守法的要素守法主体、守法范围、守法内容。三、守法的原因四、守法的态度第五节法律监督一、法律监督的概念法律监督的定义;法律监督的意义。二、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第九章法律方法第一节法律解释一、法律解释的概念法律解释的定义;法律解释的必要性。二、法律解释的分类正式解释;非正式解释。三、法律解释的方法文义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四、当代中国的正式法律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第二节法律推理一、法律推理的概念法律推理的定义;法律推理的特征。二、法律推理的方式形式推理;实质推理(辩证推理)。第三节法律论证一、法律论证的概念法律论证的含义;法律论证的特点。二、法律论证的正当性标准内容融贯性;程序合理性;逻辑有效性;结论可接受性。第十章法律关系8第一节法律关系的含义与分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的定义;法律关系的特征。二、法律关系的分类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其他分类。第二节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二、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相互关系。三、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第三节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一、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条件抽象条件;具体条件。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的概念;法律事件;法律行为。第十一章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第一节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法律责任的定义;法律责任的种类。二、法律责任的构成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三、归责与免责归责的概念;归责的原则;免责的概念;免责的条件。第二节法律制裁一、法律制裁的概念法律制裁的定义;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二、法律制裁的种类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第十二章法治第一节法治的含义一、法治的内涵二、法治与法制三、法治与人治第二节法治与民主一、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二、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第三节法治国家一、法律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9二、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权利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三、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健全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律秩序。第四节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历程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较高的公民文化素养。三、依法治国方略及其实施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第十三章法与社会第一节法与经济一、法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法与生产力法始终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法对生产力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三、法与市场经济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第二节法与政治一、法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法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二、法与政策政策对法具有指导作用;法对政策实施具有保障作用。三、法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含义;法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系。第三节法与文化一、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的分类;法律意识的作用;法律文化的概念;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二、法与道德法与道德的区别;法与道德的联系;法与道德的冲突;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三、法与宗教法与宗教的区别;法与宗教的联系;法律在处理宗教问题中的作用。第四节法与科技一、科技对法的影响二、法对科技的作用第五节法与社会和谐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10二、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三、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第二部分中国宪法学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第一节宪法概述一、宪法的概念二、宪法的特征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共性;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宪法内容的根本性;宪法效力的最高性及其表现;宪法制定、修改程序的特殊性。三、宪法的本质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四、宪法的分类宪法的形式分类;宪法的实质分类。第二节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宪法规范一、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衡原则。二、宪法规范的概念、特点和种类三、宪法关系的概念、特点和类型第三节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一、宪法制定宪法制定的概念;制宪权与修宪权;宪法制定的主体和机构;宪法制定的程序。二、宪法修改宪法修改的概念;宪法修改的形式;宪法修改的程序;中国宪法的修改。第四节宪法解释与宪法监督一、宪法解释宪法解释的概念;宪法解释的体制;中国宪法的解释。二、违宪审查制度违宪审查的概念违宪审查的体制;违宪审查的方式。三、中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宪法监督的概念;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内容;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不足和完善。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宪法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条件。二、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英国宪法;美国宪法;法国宪法。三、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四、宪法的发展趋势公民权利的扩大、行政权力的强化、宪法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备、宪法与国际法的结合。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一、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制宪活动11《钦定宪法大纲》、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制宪活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革命根据地的制宪活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一、1949年《共同纲领》二、1954年宪法三、1975年宪法四、1978年宪法五、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第三章国家基本制度第一节国家性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