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二年级语文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校联考20131107共6页第页高二语文试卷12013学年第一学期四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校等填写清楚。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答题,不得超出指定答题范围。3.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4分)(1)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东西了。六朝的清瘦俊爽之美,是极雅致,充满文人气息的审美,一入唐就逐步改变了。盛唐的宫廷审美,崇尚丰满肥腴,色彩浓艳厚重,与六朝相比,其俗是显而易见的。但久而久之,唐代的丰满肥腴、浓装丽色被称为雅——雍容华贵气质的典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盛唐宫廷贵妇那种寓婀娜于肥腴的体态,确有妙不可言的雅状;唐马丰满壮实的造型,唐三彩或红白赭,或蓝白赭,或红蓝白的色泽,毫无媚俗相。苏东坡对吴道子的推崇,可当绘画的极致,但独不能容忍丝毫俗态,他把吴道子和王维作比较,在两人的画面前,他都爱,不忍去,都有很高、很贴切的赞语,但最后还是认为王维要高出一筹。原因是王维的画中有诗,画如其诗一样“清且敦”。苏东坡已经点明了雅和俗的分野在于。(2)绘画上的提倡文化修养,树立雅的标准,在晚唐就有滥觞之兆,五代出现了明确的提法,黄修复《益州名画录》把画分为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认逸格为第一位,并声言:“画之逸格,最难其俦。”黄修复在一直被认为其绘画最高标准的“神”上,另立更高于“神”的“逸”,无疑是评论界对雅的入画的认可和推崇。其实,“逸”和“神”一样,是技巧和精神的混合,不同的是“神”包含了画家的匠心以及画家本人情感思绪的流露,但更多的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表现;而“逸”则完全敞开了画家本人的精神世界,是技巧和画家(不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混合。(3)因此,绘画上的雅、俗区别,是画家情调的雅、俗,表现在绘画情调中的雅、俗。北宋宫廷画院,注意到画家文化修养的问题,画院试画多是带有诗意性的命题,著名的如“踏花归来马蹄香”,画蝴蝶追逐马蹄者夺魁,又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画艄工横笛卧舟尾者出奇制胜,再如“乱山藏古寺”,画荒山乱岭间飘然一幡以示藏寺之意者获褒。其实,这些命题画,只要在考题中略作婉转,即可不俗。然而,如此的不俗,与雅还有距离。绘画的雅逸,在于画法,而不是题材,不是曲意求题材之工。元代的雅逸,是两宋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是绘画发展的因果关系,也说明了绘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雅化的过程。元代趋雅,完善雅化绘画的关键,是纳入书法笔法的画法上的根本性改革。(4)为什么明代称为第一院体画家的戴进,后人赞扬他画得出色的同时,还要添一条读书少的尾巴,这种肯定中的否定,实际上是婉转的否定,否定他画的要点是不能雅。唐寅的四校联考20131107共6页第页高二语文试卷2老师周臣自叹画不如其弟子时,说出了一个致命的原因:自己少唐生胸中数千卷书耳!其中要点也是不能雅。周臣确有自知之明。俗话说:诸病可医,唯俗不可医。话有点绝对,但说出了俗病是顽症。然而用猛药可能会有所收获,但俗和雅之间实在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俗本身也有通俗和庸俗之分,但不管怎么说,俗总是属于初级阶段的东西。但如能加上一个“大”字,而成大俗,就不再是初级阶段的东西而成为高级的了,于是也就荣登了大雅之堂。齐白石本是木匠,其俗自不待言,他经努力,文化素养修炼得炉火纯青,更因其大彻大悟,又加上老天爷帮忙得以登大寿,终于大气晚成,其雅亦不待言矣。他的画有一种不修边幅的雅致,十分动人,这是悟性和勤奋的契合。假如周臣也奋起直追,也读他个千卷书,或许其画会有所改观亦未可知。(5)俗未必是坏,民间艺术,如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俗到底,土到家,民间风味十足,同样可以达到生动的境界。只要有趣,但俗无妨,俗趣也是一种绘画趣味。俗有其大众化的优势,它明朗、健康、土情俚风,不矫不饰,为大众所喜见乐闻,是可以发扬和提高的。历来的雅艺术,都是从俗艺术中来的。(6)雅是艺术的尖端,所谓的象牙塔尖是也。塔身、塔尖是共存的,因此,雅和俗的艺术,在社会中共存,是社会的共同艺术财富。“雅俗共赏”,不是指雅俗混杂的中间状的艺术,而是指雅和俗两种审美层次同具审美价值,在审美的选择上是同等的,欣赏者可各择其爱,评论者(1)不能执一词而有所偏颇,创作者(2)应在各自的审美领域内尽情尽兴。1.选用文中词语填写第(1)段中的空格。(2分)2.第(3)段中“这是绘画发展的因果关系”中的“因果关系”具体是指(2分)3.第(4)段举戴进和周臣两个事例的目的是(2分)4.选择填入第(6)段末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3分)A.更B.却C.也选项(1)(2)理由5.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绘画的雅逸,不在于画法,而在于表现不曲意求工的题材。B.以文化修养树立绘画上雅的标准,晚唐已出现明确的提法。C.雅和俗之间可以互相转换,雅的艺术是从俗艺术中来的。D.雅和俗在审美的选择上是同等的,其审美价值也是相同的。6.文章开头说“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东西了。”请试举一例加以阐释。(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4分)与泰山对视桑新华四校联考20131107共6页第页高二语文试卷3①第一次,这样整天地坐下来.静静地与泰山对视。②好友自远方来,路经此地,专为登临久仰而从未谋面的泰山而驻足。准备了半天,谁知偏偏在今天下了雨。雨雾笼罩了整个世界,天湿了,地湿了,登山的心情全湿了,沉甸甸的。无奈,我们只好在窗前坐下来,望着山,等待。③泰山是世人瞩目的风景地,居室楼是山怀里的颗颗纽扣,我的蜗居仅是纽扣上的一个小点,高挂楼顶.恰恰与大山形成极好的对视角度。值此闲暇,以渐渐静下来的心,细细看风雨中的山,似酷夏午后慢慢品一杯绝好的凉茶,诸般滋心润肺的味道沁人心脾。④山整个浸在雨里,湿漉漉地装在我窗口。正对着的层层叠叠的山峦延绵东西。挂上主峰的是雪,白皑皑的,落进山包的是水,悄无声息地把土石树木濡湿浸黑。黑和白随意一叠,自然构成一幅茫茫大海上漂泊着的一艘洁白巨轮的写意图。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袒露出自自在在、从从容容的风骨,留一个空空灵灵、清清静静的境地,任我们审视。久久凝望它安然端踞的姿容.体验到一种肃穆的深邃,一种由静而弥漫升腾起的苍茫大气。古往今来,那么多人频频临访、苦苦思辨泰山伟大之所在,是否在感受到了它那持恒超然物外的从容宁静气质之后,才有了“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结语。⑤友人也在全神贯注,突然头也不回地问我:“山上有河吗?”有啊,直贯上下的中溪、通天河,穿行西麓的彩石河,还有……何止一条。不过它们随季节变化而消失,不像大山,始终如故地迎送无常的四季。雨季来了,任雨暴风狂、雷劈电击,山默默承受,把创伤埋进心底,坦然地把丰水供给草木,送给河流。雨季去了,山无言地忍受烤裂的曝晒,不惜输出脉管里的血液支撑草木洒下一片绿阴。还记得我们学过这样的一句哲言:自然界的奇迹都在相对的静态中酝酿,宇宙的巨轮在无声中运转。动是宇宙的本能,静是自然的灵魂。静是动之后的一种沉淀、恢复、修整、提升。静是一种美,一种境界。泰山悟出了这一道理,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对自己把握的力量,凝练出了宠辱不惊的庄重品格,无愧是自然界的仁者。⑥泰山毕竟举世闻名,于是人流滚滚,八面来风。城变大了,景变小了,人心变高了。遗憾的是,南来北往的风吹来吹去,但心高起来的那些人少了些本分的清静,添了些浮躁的火气。为了什么、不为什么都去争一争、嚷一嚷。只有泰山依旧无言,始终不语,默默地看着不肯安静片刻的人世,看着沉浮起落的大地,看着在欲望面前失去自控力、变得孩子似的那些人。2800年前,我们民族文化的先哲就断言:“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三十七章),经千年进化、世事历练,踏进现代文明门槛里的人们,怎就轻易忘记了?奢望过多失望必多,何苦自困自扰。⑦举目西北望去.巨大的卧佛,仰枕傲徕峰,脚抵九女寨,一卧就是上亿年。它以佛的慧眼,阅尽人间沧桑,任斗换星移、岁月嬗变、尘嚣汹涌,依旧从不动容。看着它那不被任何东西所惊扰、尊贵优雅的姿势和安祥如满月的面容,顿觉一种巨大力量,自己平时的焦躁渐渐化作一缕轻尘,飘然逝去,得以解脱的轻松漫遍全身。⑧夜来了,一切在如烟如雾的缥缈中隐退,清晰可见的只有闪烁在盘道和天街上形似北斗的路灯,神秘地对我们眨眼睛,这真真实实富有灵性的对视,是一次人与自然、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交汇,是精神的净化。它正随着春雨融进生命里。⑨与友相对。我说:“山,是我窗上的一幅巨画,有了它,高挂的斗室就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永远。”她说:“不虚此行。”(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节)7.文章开头写好友自远方来,专为登临久仰而从未谋面的泰山。谁知偏偏在当天下了雨。“登山的心情全湿了,沉甸甸的。”试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2分)8.第三写段“居室楼是山怀里的颗颗纽扣”,分析句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四校联考20131107共6页第页高二语文试卷49.第五段中写了友人与作者关于泰山上的“河”的问与答,简析写“河”的作用。(2分)10.第六段引用我们民族先哲的话“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意图是什么?(2分)11.选出不正确的两项。(4分)()()(A)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雨中泰山的静默超然象征着沉静、不为外物困扰的人生境界。(B)全文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开篇我和友人登山遇雨,心感无奈,在等待中与泰山对视产生顿悟,结尾友人认为不虚此行。(C)作者感受到泰山那持恒超然物外的从容宁静气质,得到了心灵的启发,从而感悟到做人应该“稳如泰山”“重如泰山”。(D)与泰山对视,使作者感受到了泰山从从容容的风骨,领略了泰山空灵清静的境地,凝望中体验到一种肃穆的深邃,明白了泰山伟大之所在,从而引发了对不肯安静的现代人的反思。(E)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开头登泰山遇雨,一直写到入夜,一切在如烟如雾的缥缈中隐退,作者在一整天里坐下来.静静地与泰山对视。(F)本文语言典雅优美,富含哲理。在对泰山的的优美描写中,蕴含了在人世喧嚣起伏中人要洁身自好的哲理。12.联系全文,分析为什么说“高挂的斗室就是我灵魂的栖息地”(2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⑴此中有真意,。(陶渊明《饮酒》)⑵,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⑶君子之志于道也,。(《诸子喻山水》)⑷,侣鱼虾而友糜鹿。(《前赤壁赋》)⑸,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⑹晓看红湿处,。(杜甫《春夜喜雨》)⑺,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⑻吾生也有涯,。(《庄子·养生主》)(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夜归鹿门歌⑴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⑵,渔梁渡头争渡喧⑶。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⑷,惟有幽人自来去。【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在鹿门山辟有一住处。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⑶渔梁:洲名,四校联考20131107共6页第页高二语文试卷5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⑷岩扉:石门。14、这首诗的体裁是。(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B.末句的“幽人”,指的是东汉时期拒绝为官的庞德公。C.本诗语言自然流畅,笔墨淡雅,景物描写充满生机。D.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的平淡自然,优美真实。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本诗。(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3分)秋水《庄子》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