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政治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素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热点链接】1、党的十八大首提“建设美丽中国”。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全球关注环境与发展,中国正在积极行动。2012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出席国合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并讲话指出,全球关注环境与发展,中国正在积极行动。十八大勾画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仍是发展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继续发展工业文明,又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打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探索转型发展的新途径,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3、雾霾天气警示城市发展之忧。2013年年初以来,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大雾咋就变成了毒气?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了解到,自从2013年1月1日我国74个城市按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发布PM2.5等数据以来,我国第一批74个率先实现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城市的80个国家网监测点位中半数以上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长三角区域城市的129个国家网监测点位约有三分之一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其他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监测点位也有不同程度空气质量超标。专家指出,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防治空气污染,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各地雾霾天气的出现,本质上是环境自净能力达到临界点的提醒。4、国务院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2013年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为切实改变过度使用能源的状况,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会议提出,要立足于转方式、调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会议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预期目标: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5、广东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广东。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广东未来。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广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融合衔接,完善财政、投资、产业等配套政策,推动各地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定居,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对征地批后实施和土地市场监管。2【模块分析】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1、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2、公司的经营。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3、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有的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需要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4、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6、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1、公民的政治参与形式。公民可通过社情民意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民主决策;公民可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对建设生态文明进行民主监督。2、我国政府的职能、对人民负责和依法行政。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破坏生态文明的犯罪活动;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优化生态环境等。3、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要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行使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人民政协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在党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5、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培养节能意识,推动绿色消费。实现绿色转型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着力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注重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出积极贡献。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它必将影响个人的思维和实践,对个人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4、尊重文化多样性。环境保护要尊重多样文明,加强世界各国节能环保生态文明新理念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各国民族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5、文化创新的意义。科技创新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崇尚3创新的精神,必将推动我国创新能力提高,促进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6、文化创新的途径。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国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7、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如都江堰等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有利于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也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自然界的客观性、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既是客观实际的要求,又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4、联系的观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体现了把握人与自然整体联系,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5、发展的观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度开采资源,并造成环境恶化。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经济建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但不可忽视环境保护等次要矛盾的解决。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体现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作用。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体现了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要求。【创新试题】1.2013年1月25日,因环境污染问题,福建省漳州市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的80万吨∕年对二甲苯(PX)工程及整体公用配套工程原料调整项目,被国家环境保护部责令停止建设。这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中的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C.行政手段D.司法手段1.C解析: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责令停止建设该项目,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来调节和管理经济,C正确。2.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样做的目的是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B.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C.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数量、规模相协调D.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42.D解析:A不是目的,而是手段;B表达错误,只有文化产业才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C项只是讲经济发展“快”的一面,而未包括“好”的一面。3.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污染治理和减排。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划定乡镇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这就要求政府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更好地行使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④不断加大保护环境的执法力度A.①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