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他反应的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人们把生产关系具体化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时,生产关系又被称之为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总和又称之为经济基础,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又称为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必然反映为经济基础与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客观经济规律的学科,它具有科学性和阶级性。统一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需要采用实证性和规范性的分析方法。所谓实证性,是指求证事物的本来面目,解决“实际上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性是指对事物的判断取舍,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3、商品的两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两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首先必须是一个有用物,能用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劳动产品,都有生产者的劳动结晶在里面,这就是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劳动叫做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所以,商品的两因素是由创造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4、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的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主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6、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极其作用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货币出现后,由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价值规律要求的等价交换,也就是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应该相等。价值规律起着以下三个方面作用:一是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解着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调解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二是价值规律刺激了商品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管理的改善。三是价值规律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7、资本的本质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产生货币,而货币正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称为商品。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新价值,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会使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动,所以称为可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只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不会变动它的价值量,所以称为不变资本。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他又可表现为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他精确的表明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究竟有多少时间为自己劳动,有多少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9、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就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剩余价值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二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10、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产业资本依次经历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最后回到其出发点的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资本的循环,不是当做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来看待时,就叫做资本周转。考察资本循环,重点在于分析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上资本形态的变化。考察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资本运动所经历的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资本的周转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表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它会直接决定和影响剩余价值的生产。1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转化为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料。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区别,决定了两者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区别。12、流通与交易费用流通费用并不等于流通企业发生的费用,应该是流通过程发生的全部费用。由于交易各方利益不同及信息方面的某些特点,交易过程中会发生若干与生产成本不同的费用,即交易费用。13、利润和利润率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即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所创造的价值。但因为对它产生来源的看法不同,就变成了两个概念。当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所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价值增殖程度。14、生产价格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叫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的市场价格,就是随着商品供需的变化,环绕着生产价格这个中心而上下波动的。15、生息资本与金融资本生息资本是指货币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把它借给别人使用的货币资本,生息资本通常又称之为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形成金融资本。16、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土地所有者;二是农业资本家;三是农业雇佣工人。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缴给土地所有者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17、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要进行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就需要将手中的部分剩余价值再当做资本来运用。资本主义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所以,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18、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单个资本扩大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资本积聚,即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而扩大它的规模;二是资本集中。即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再生产的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相对于社会购买力来说,商品产的太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重复出现的,具有周期性。如果把危机当作起点,那就是:危机(衰退)、停滞(萧条)、恢复(复苏)、繁荣(高涨);然后又是危机、停滞、恢复、繁荣,如此循环不已。其中,固定资本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20、现代企业的新特征一是集出资、创业和经营管理“三位一体”的资本家让位于“三者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劳资两极的简单对立让位于多元化主体构成的复杂分工体系;三是私人富豪对资本所有权的垄断让位于资本多元化基础上的股权社会化;四是企业劳动者的范围大大拓宽,即知识工作者和一线工人同样重要。21、大企业创新加速的原因一是价格竞争的作用降低了,而在非价格竞争手段中,创新是最具诱惑力的,因此大企业的创新动机有时可能更强了;二是大企业资本实力雄厚,有能力支持较为长远的重大创新,这使得创新的质量提高;三是大企业拥有较为成熟的推广与行销系统,对于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能够比较有把握的导入市场。22、资本主义国有经济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是资产阶级国家所有、并当做资本用于经营国有财产,主要是国有银行、其他国有企业和国私资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它通常有三种部门:一是基础设施和基本产业部门;二是自然垄断部门;三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行业。23、宏观政策调节的目标宏观政策调节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些目标一是通过政府的财政调节,即指财政收入、支出以及公债的决策对经济的影响;二是政府的货币调节,即指以实行可兑现的纸币制度为前提;三是收入政策,即通过政策措施对工资和物价进行目标性干预;四是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即国民经济计划与相应的投资、税收、津贴、信贷等产业政策来实现的。24、经济周期的新特点一是各主要国家的再生产周期存在不平衡发展,有些国家很少发生金融危机;二是再生产周期变形,危机时间缩短,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的区别不太明显,同时危机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像30年代大危机那样严重;三是再生产周期中生产增长时期更明显的超过生产下降和生产停滞时期,危机时期的生产停滞和下降比较轻微。25菲利普斯曲线所谓菲利普斯曲线,是对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所发现的失业与通胀之间的实证关系的概括。这一关系表示,较低的失业率和较低的通胀率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当政府通过扩大有效需求以增加就业减少失业时,就必须承受较高的通胀率为代价;反之,为了遏制通货膨胀而紧缩有效需求时,就必须使更多的工人陷入失业。26、国际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超出国界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生产专业化。他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技术条件。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我国现在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将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国家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离开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下的非公有制经济,一是个体经济;二是以雇工经营为特征的私营经济;三是外资经济。28、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他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一是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地位。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三是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四是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和保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支撑和保证作用。2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机制调解下运行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纯粹由公有制经济组成,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下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主要环节构成的: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依托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一个全国统一、内外开发、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体制的基础。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防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那种贫富两极分化。五、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是不可缺少的。31、社会主义企业的盈利及其途径社会主义企业的盈利,就是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减去产品成本之后的余额。他的途径有:一是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济管理,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单位产品的赢利;二是扩大生产规模,从增加产品总量来增加赢利总量;三是根据市场需要,增加价格比较有利的产品的生产,以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和赢利。32、社会主义的资金融通资金融通简称金融,是货币资金借贷、转让、集聚等活动的总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