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了解)1.心理学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行为选择的基础2心理学有关心理发展、认知与学习的研究结论是建构科学教学观的基础3.心理学有关个性差异的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基础(捷克夸美纽斯,瑞士裴斯泰洛齐《论教学方法》,德赫尔巴特,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心理学关于群体的社会心理研究为学校与班级管理提供了依据5.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四个方面(1)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三者从不同角度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认知决定人的情绪和意志,二者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知。(3)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更长(4)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理解)(1)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879,冯特(WilhelmWundt)德国,莱比锡大学,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之父”,哲学家兼生理学家,自称“生理心理学”或“实验心理学”,后人称元素心理学或构造心理学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亚里士多德《论灵魂》19世纪中叶,英国,培根(归纳科学方法论),霍布斯(人的认识来源于外在世界),洛克(联想概念)试图纠正神学对心理思想的歪曲,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华生首先向冯特提出挑战,认为要放弃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心理学之父,20世纪40年代,新行为主义,强调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魏特海默1912年创立,代表人物还有考夫卡,苛勒(大猩猩顿悟实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20世纪初,开拓了无意识领域,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最大特点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重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影响。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刨结构的损害,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开辟潜意识心理学研究新纪元,突破了传统的意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马斯洛,罗杰斯。主张: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评价:第一次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对象的首位;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认知心理学,最新,1967,美,奈瑟,《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主张:重视研究复杂心理现象的内部过程(信息加工过程);重视客观研究方法,发展出特有的计算机模拟方法。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对传统心理学继承和发展,当代心理学表现出融合趋势。第二节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个体心理发展的总方向: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量变到质变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理解)1.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后裔阶段总以前一阶段为基础。阶段性,一般分为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6-11),少年期(11-14),青年期(14-25),成年期(25-55),老年前期(55-65),老年期(65+)。2.方向性和顺序性。方向性体现的是从量变到质变,低级到高级的规律。顺序性发展是不可逆的3.差异性,与遗传素质不同有关,但主要是后天环境、教育影响和个体在外界影响下的主观能动不同造成的4.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不均衡二、心理发展的理论遗传决定论(创始人,高尔顿。代表霍尔);环境决定论(英国经验决定论洛克,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新行为主义者娜金斯);综合论(1)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理解)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顺序有遗传决定,每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社会心理发展理论)。1.婴儿期(0-1.5)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基本信任超过不信任形成“希望”的美德2.儿童/幼儿期(1.5-3)自主与害羞怀疑冲突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形成意志的美德3.学龄初期(3-5)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自主性胜过内疚形成“目的”美德4.学龄期(6-12)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勤奋感胜过自卑形成“能力”美德5.青春期(12-18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积极的同一性形成“忠诚”美德6.成年早期(18-25)亲密对孤独的冲突亲密能力胜过孤立形成“爱”的美德7.成年期(25-65)生育对停滞的冲突繁殖比率比停滞高,“关心”的美德8.成熟/成年晚期65+自我完整和绝望期冲突回顾一生感到自己度过的是丰足、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才不惧怕死亡(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理解)主张: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主要是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逻辑记忆、思维、有意注意等);人类心理发展不能在社会环境意外进行,儿童心理发展离开了教育也就无法实现;在人类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他认为主要由三个方面推动(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儿童在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如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在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和“学习的最佳期限”1.最近发展区(理解)儿童心理发展两种水平:现有的和在指导下借助别人帮助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即为最近发展区。评价: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思想在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强调心理的起源受社会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以及儿童心理的发展对教学的依赖关系,仍具有积极借鉴作用(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定义为人的发展”(3)学习的最佳期限,即最佳年龄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了解)教育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教育内容的正当性;JY要求的适当性;JY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一致性;JY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第一节高等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学校教育条件下教与学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二、高教心理学的特点高教心理学是为高教服务的,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和教学条件下教与学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三、高教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萌芽时期起源最早,春秋战国和古希腊古罗马(2)诞生及初创时期(上世纪初-20年代)桑代克的贡献(掌握)1903,《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出版了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第一卷人的本性,二卷学习心理,三卷人的个体差异),发表《双生子的测量》,出版《教育原理》和《智力测量》。为教心理学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工作,也为行为主义统治教育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纷争阶段(上世纪20-50年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思想和认知主义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相互碰撞,出现了流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4)兼容阶段(上世纪60-8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逐渐渗透到教育心理学(5)成熟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今)各种理论纷争趋于缓和、学者们汇集百家之长,将行为主义、认知学派、社会文化学派、人本学派融为一体四、高教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1.综合化;2本土化;3情景化五、学习高教心理学的意义(理解)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教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4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第二节高教心理学研究基本原则与基本程序一、基本原则伦理性;实事求是;系统性;发展性二、基本程序(1)研究前的准备工作选择研究问题;选择研究设计;确定并选择研究对象;制定研究方案(2)心理研究进行中的工作挑选被试和被试分组;研究变量的控制;注意研究中的真实性;建立研究档案,及时记录研究资料(3)研究结束时的工作统计分析研究的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第三节高教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概念是进行高教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某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及其发展的规律;突出优点观察的直接性和结果的可靠性。适用性强。局限性:研究者被动;结果只能说明“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自然环境下带有偶然性,表面性,片断性和不精确性二、心理实验法。省时省力获得精确资料,可反复验证,可推广到其他情境中。局限性:缺乏适用性,无法预知事件。三、调查法。调查问卷和访谈四、测验法。常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注意的问题:正确选择测验量表;慎重对待测验的结果;施测人员应经过专门的训练,保证施测过程标准化。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了解)“90后”成长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社会快速转型,现实问题复杂多变;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大学生在成长中获得的关注减少;互联网的普及,开阔了视野,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二、大学生在高校教学中的主体性表现(了解)1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2在教学过程中3在师生关系中。学习共同体的师生关系含义:师生组成共同体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三、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1.从认知特征看,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2从情绪特征看,当代大学生情感强烈积极乐观3从人格特征看,。。。生个性张扬,渴望关注4从信仰追求看,。。。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5从人际交往看,。。。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6从恋爱与性观念来看,。。。渴望和正视爱情,性态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标准(理解)概念: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心理状态;一种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心理健康定义:心理的各个方面及心理活动过程协调统一,适应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标准常见分类:统计学上的正态分布;是否合乎社会规范;以社会生活适应状况;以医学上的症状;个人主观经验;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心理机能的充分发挥(记忆)国内认可的标准,王登峰和张伯源(1992):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善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理解)(1)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2)学习方面(3)心理危机;(4)恋爱与性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基本原则(理解):全体性;主体性;差异性;预防、调治和发展相结合2.基本内容及途径(了解)从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上看,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两方面,二者相辅相成。早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后又增加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课和心理讲座;2建立咨询机构,开展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4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净化学生的心灵;5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的课程教学中;6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7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在教育理念上,以发展为重,避免以矫治为主;在教育目的上,以开发潜能为目的,避免以治疗、解压、预防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