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春季本科班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3春季本科班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成绩:班级:特教2013春季本科班学号:13999906122姓名:阿焦形成性考核1说明:第一次形成性考核是“第二章社会化”教学结束之后的计分作业。请根据以自己的社会化历程为例,说明不同社会化类型的具体内容,并阐释不同社会化机构对社会化的影响。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尤其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因此,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全部因素中,毫无疑问,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因为儿童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从他们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也是首先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的影响。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出父母的品格。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孩子的思想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记。幼小的儿童往往以父母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和模式。例如,把妈妈当作妻子和女人的象征,把爸爸当作丈夫和男子的象征,逐步形成自己的基本概念。而父母在家庭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范型,他们的喜悦或沮丧,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愿望和机会,他们的相互爱慕、争吵、合作、竞争和冲突,甚至习性爱好,也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对人、对社会的看法。学校对个体社会化的响在现代社会中,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架桥梁,毫无疑问,属于学校。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的影响便取代家庭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作为社会化机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而这种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塑造在现代社会中是无以替代的。现代社会的正规教育时间,一般长达9年至16年,在这期间,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与技能,在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还会充分利用学校来为自己培养接班人,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既有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力求向学生传授长期以来形成的情感和价值规范。其次,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结构,它是社会的雏型。实际上,每个学校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文化、价值标准、传统甚至仪式或礼节,儿童在这里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等各种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与老师、同学、校长等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互动。所有这些,都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规范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当世界进入到高科技发展的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便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五花八门的传播工具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第二课堂”,它们或教人以善,或教人以恶,其作用可与家庭、学校相匹敌。从传统到现代,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最大也最多的大众媒介可说是书籍。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读书,是打开这宝库的钥匙。打开书本就会在你面前展现出琳琅满目的知识珍宝,任你去探求、去采掘、去装载。书,是人生的向导,它会启开你观览世界的窗户,引导着你走向美好的生活,走向理想的境界。形成性考核2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C)。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2.科塞是(B)的代表人物。A.结构功能主义B.社会冲突理论C.社会交换理论D.社会互动理论3.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的表现。A.角色失败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中断4.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B)。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5.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B)。A.费孝通B.科尔曼C.林南D.格兰诺维特6.从(C)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A.关系的密切程度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C.关系建立的基础D.关系的协调程度7.把社会群体分为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是根据(C)的标准。A.结构特征B.互动关系C.归属感D.从属关系8.(C)不属于正式组织。A.学校B.公司C.邻里D.教会9.提出中层理论的是社会学家(D)。A.帕森斯B.默顿C.韦伯D.福柯.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10.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B)。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社会化的类型包括(ABCD)。A.初始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逆社会化2.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BCD)。A.家庭B.学校C.工作组织D.大众传媒3.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BC)A.限于两个人之间B.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C.互相依赖D.有事相求4.冲突的形式包括(ABCD)。A.口角B.战争C.仇斗D.械斗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ABCD)。A.领导的权威性B.成员的认同感C.外部环境的变化D.群体的人数6.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CD)。A.符号互动论B.家长制理论C.结构功能理论D.社会交换理论7.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ABD)。A.卡里斯马型权威B.法理型权威C.家长型权威D.传统型权威8.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ABD)。A.私有产权制度B.公有产权制度C.集体产权制度D.混合经济制度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镜中我镜中我”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库利生动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按照库利的说法,一个人如果不同别人交往、进行社会互动,就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2.代沟代沟在社会学中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代沟的存在,反映了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性的差异。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的正常现象,存在于各种社会、各个时代,是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文化的变异和扬弃3.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初级社会群体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形式。初级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4.弱关系理论这是格兰诺维特提出的,他认为,测量社会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是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在群体之间使用的主要纽带是联系不多、情感投入较少的弱关系,在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发现,格兰诺维特的结论对西方社会更加适用;而在重视人情与关系的中国社会,寻找工作时所使用的社会主要是亲属和朋友这两类强关系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人的社会化有什么意义?答:人的社会化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个人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化是满足个人需求、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社会要延续,必须要求新加入的社会成员了解其已有的文化、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2.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答:社会组织有四种特征:第一,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第二,非情感的关系;第三,规范的互动形式;第四,复杂的组织结构。3.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答:权力分析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利益——冲突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也即两个人之间的支配关系。这种模式理解的权力是韦伯对权力所下的定义:一个在社会关系中处于某个位置的行动者可以不顾反对而实现自己意愿的机会。第二种模式是帕森斯等人倡导的“权威——合法化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具有合法性的权力,也即将强制与认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行动的能力。第三种模式是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的“生产——运作模式”,其基本思路是:权力具有多种形态,而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和司法领域。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你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有何理解?答: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莫测,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由国家垄断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绝大多数民众都生活在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单元—单位或人民公社里,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中间组织的存在,国家与民众构成了直接互动的两层社会结构。改革后原来的“国家—民众”的两层结构逐渐演变成“国家—社会中间层—民众”的三层结构。②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由城乡两大社会群体及城市内部的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三个阶层构成。改革开放后,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分化,出现了农民与工作人间的新阶层—农民工阶层,在原来的干部阶层、知识分子和工人阶层各自的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分化,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日渐突出。③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任何社会变革都意味着社会利益关系的重组。首先,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路径的变化。中国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利益分配体系;其次,利益实现机制的变化。也就是说,整个分配制度从计划调节转变为市场调节;最后,利益差别化格局的形成。中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利益分化,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结构的这些变化,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对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出了严峻挑战。2.中国的单位制度有什么样的独特特征?答:单位制度是国家通过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种再分配实现有效的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多数人一生都只在一个单位工作,单位成员对单位形成了高度的制度性依附。所谓制度性依附是说,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是由单位制度本身所决定的,而不取决于具体的人际关系。第一,单位成员对单位的社会和经济依附。国家对绝大多数行业确定的是低工资、高福利政策。单位成员必须靠单位为其提供小到食堂、浴室和各种免费发放的生活物品,大到住房、医疗、养老等各种福利。第二,单位成员对单位的政治依附。单位对所有的福利的分配不完全是按照在业务工作绩效上的差别进行的,更关键的分配标准是单位成员的政治表现。第三,单位成员对直接领导的人身依附。单位领导就获得了资源分配的具体解释权和实际控制权,成员行动的许多方面都直接受上级控制。在这三重依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单位制度文化。形成性考核3结合父母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试述你对社会流动的理解,并分析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社会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从一个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变化。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在社会之前,个体在社会层级中的位置主要是由先赋性因素决定的。直到现在社会,个体的社会阶层位置才是获致的,而不是一出生就已决定了的。自此,社会流动才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频繁的社会流动是现在社会的产物。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是由各个阶级、阶层组成的分层体系。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社会的阶级、阶层体系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