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省委党校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重点复习材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分析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或者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突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并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有关经济发展的科学观点和数量分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主要采取股份制的实现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三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从而打破了过去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相容的成见,大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按劳分配+共同富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在何处?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条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生产力,必须首先解放生产力,消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制度和体制上的障碍,进行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坚决废除过去实行的“一大二公三纯四平”的极“左”方针,确立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产品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型分配制度。这是两个最基本的经济特征;三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我国创造性提出并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不相容的传统观点;四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论。就我国来说,仍处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农业生产还比较落后,农业工业化的水平很低,农民的收入较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对人类社会以至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服务业。1、我国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2息化的方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使我国的工业制造业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保型的工业化经济体系,建立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三是实施科教新国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创新,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四是把科技的产业化放在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突出地位,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结合起来;五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和促进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人、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3、三次产业的划分:最先出现的农、林、牧、渔等业称为第一产业;接着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称为第二产业;除此以后形成的服务业称为第三产业。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一是密切关注国际服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实现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独立化、专业化,服务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传输载体宽带化,服务空间的国际化,服务保障的安全化,服务理念的人性化,服务标准的规范化等;二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软件产业,这是实现第三产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论。我国现阶段的商品市场经济与传统的商品经济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上的,这也是决定了它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二是建立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的,因此仍然受商品价值规律的制约和决定,仍存在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商品市场经济范畴;三是仍然必须遵循商品市场的价值规律,同时也必须加强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宏观调控,既要把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四是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大力发展有利国计民生的商品市场,特别是文化市场,逐步整顿和规范灰色市场,坚决取缔非法市场等;五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商品市场经济状况,当前应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劵股票市场,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坚决整顿房地产市场,遏制人民必需消费品价格过快上涨的趋势;六是扩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上如何贯彻:一、必须从理论上解决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依据以及如何量化问题;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三、改革现行的工资薪酬制度;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第三次分配制度。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论。消费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当然也不例外。1、当前应当加快推进以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大任务: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农”问题一、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不要条件,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业还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农村是各种工业品的广阔市场。农业也是国民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可以说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第二、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步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宁。第三、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二、中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一、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生产面临巨大压力。第二、农业人口过多,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就业严重不足。第三、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抗击自然风险能力差,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结构不合理,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三、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应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的首位。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可替代的战略物资,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家经济的头等大事。我国总体上人多地少,农业后备资源不足,许多地方种粮的比较利益偏低。无论何时,我们绝不能轻视粮食生产。四、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一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必须强化农业基4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三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对农民的补贴力度、不断激发农业的增产潜力、农村的要素潜能、农民的创业热情;四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必须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五、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牢牢把握住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二是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着力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三是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四是坚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建立健全保障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五是坚持因地制宜、循环渐进、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不同模式。1、农业的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就业与增收功能、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六、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措施:第一、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第二、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积极促进农民增收。第三、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第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第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六、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七、中国农村和农业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秩序的根本因素。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土地改革阶段。以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标志。第二阶段:农业合作化阶段。1952年。第三阶段:人民公社阶段。1958—1978年。第四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以后。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现有制度的核心,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和农业的基本经济制度。八、中国现阶段农村和农业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矛盾和问题: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产权制度方面存在缺陷。第二、土地的条块分割限制了土地的规模经营,产业经济发展困难。第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下,土地难以流转,一方面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土地的浪费。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5十、如何建设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制定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规划,加快城乡产业融合。第二、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农业就业。第三、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机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第四、创新制度,使城乡资源实现最优化整合。2、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第一、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第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业设施建设,以新型设施条件建设现代化农业。第三、加大农民科技文化培训力度,以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业。第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第五、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第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二、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三、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第四、加强扶贫开发工作。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第二、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5、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第一、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第二、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第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