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第4节第1课时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和电势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场线密集处场强大,电势高B.沿电场线方向场强减小,电势降低C.在电势高处电荷具有的电势能大D.场强为零处,电势不一定为零解析:电场线密集处场强大,电势不一定高,A错;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但场强不一定减小,B错;正电荷在电势高处具有较大电势能,但对于负电荷正好相反,C错;场强大小与电势高低无必然关系,D对.答案:D2.(2015·北京六十七中期中)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中,一个电荷量为q的正点电荷,沿电场线方向从A点运动到B点,A、B两点间的距离为D.在此过程中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为W,则A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A.WdqB.qWdC.WqdD.qdW解析:根据电场力做功的表达式W=qEd计算电场强度的大小E=Wqd,C选项正确.答案:C3.(2014·南海区模拟)如图所示,在等量异种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画一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与两点电荷连线重合,两对角线交点O恰为电荷连线的中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点的电场强度等于C点的电场强度B.B、D两点的电场强度及电势均相同C.一电子由B点沿B→C→D路径移至D点,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D.一电子由C点沿C→O→A路径移至A点,电场力对其先做负功后做正功解析:等量异种电荷形成的电场中,A、C两点关于O点对称,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故A选项正确;根据对称性可知,B、D两点的电场强度和电势均相同,故B选项正确;根据电场线的分布情况可知,位置B和D的电势相同,均大于位置C的电势,负电荷在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小,故电子沿B→C→D路径移至D点,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C选项正确;同理,位置C、O、A的电势逐渐升高,负电荷沿C→O→A2路径移至A点,电势能逐渐减小,电场力对其做正功,D选项错误.答案:ABC4.下列关于电势高低的判断,正确的是()A.负电荷从P点移到M点,电势能增加,P点电势一定较低B.负电荷从P点移到M点,电势能增加,M点电势一定较低C.正电荷从P点移到M点,电势能增加,P点电势一定较低D.正电荷从P点移到M点,电势能增加,M点电势一定较低解析:正电荷的电势能增加时,其所在处的电势升高;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时,其所在处的电势降低,所以B、C正确.答案:BC5.(2014·湖北二模)如图所示,A、B是真空中的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M、N、O是AB连线的垂线上的点,且AO>OB.一带负电的试探点电荷仅受电场力作用,运动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M、N为轨迹和垂线的交点,设M、N两点的场强大小分别EM、EN,电势分别为φM、φN,取无穷远为零电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点电荷A一定带正电B.EM小于ENC.φM>φND.该试探点电荷在M处的电势能小于N处的电势能解析:根据曲线运动中轨迹和受力的关系可知,受力指向轨迹的内侧,则点电荷B带正电,故A选项错误;根据等量异种点电荷电场线和等势线的分布情况可知,N处的电场线密,场强强,N处的电势高,故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负电荷在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小,D选项错误.答案:B6.如图所示,实线是一个电场中的电场线,虚线是一个负试探电荷在这个电场中的轨迹,若电荷是从a处运动到b处,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电荷从a到b加速度减小B.b处电势能大C.b处电势高D.电荷在b处速度小解析:通过下表对各项逐一分析选项透析过程结论Ab处电场线比a处密,说明b处场强大于a处场强,所以b处加速度大于a处加速度×B由a到b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大√C试探电荷为负电荷,F的方向指向凹侧,所以电场线方向从疏到密,所以φaφb×D由能量守恒,电势能增加,则动能减小,b点速度小√3答案:BD二、非选择题7.(2015·北京六十七中期中)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E=2×104N/C.一电荷量q=+1×10-8C的点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W=2×10-5J.求:(1)点电荷所受电场力的大小F;(2)A、B之间的距离D.解析:(1)根据电场力公式F=qE得,电场力F=2×10-4N.(2)根据电场力做功公式W=Fd得,距离d=WF=0.1m.答案:(1)2×10-4N(2)0.1m8.一匀强电场,场强方向是水平的(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小球,从O点出发,初速度的大小为v0,只在电场力与重力的作用下,恰能沿与场强的反方向成θ角的直线运动.求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其电势能与在O点的电势能之差.解析:设电场强度为E,小球带电荷量为q,因小球做直线运动,它受的电场力qE和重力mg的合力必沿此直线,如图所示,有mg=qEtanθ由此可知,小球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gsinθ.设从O到最高点的路程为x,则v20=2ax运动的水平位移为l=xcosθ两点的电势能之差ΔEp=qEl由以上各式得:ΔEp=12mv20cos2θ.答案:12mv20cos2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