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达标检测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3)可以调.素琴()(4)无丝竹..之乱耳()(5)香远益.清()(6)亭亭净植.()(7)陶后鲜.有闻()(8)宜.乎众矣()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莲,花之君子者也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无案牍之劳形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文: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濯清涟/而不妖B.可爱者/甚蕃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无丝竹/之乱耳二、课内阅读(一)(2012·梅州中考)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2-5.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醉翁之.意不在酒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7.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答:8.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二)(2012·聊城中考)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濯.清涟而不妖()②不蔓.不枝()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11.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答:三、美文品析(2012·郴州中考)文言文阅读。【甲】《爱莲说》【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3-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可爱者甚蕃.()(2)余.忆年少时()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文:(2)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译文:14.“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答:15.【甲】【乙】两文有何异同?试从内容上加以分析。答:答案解析1.答案:(1)成了名山(2)大(3)调弄,这里指弹(琴)(4)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5)更(6)立(7)少(8)应当2.【解析】选D。该项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3.答案:(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体。(2)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啊。(3)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4.【解析】选C。正确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解析】选C。题干中的“之”和C项中的“之”都没有实在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项中的“之”是代词“他”;D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6.答案: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7.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8.答案: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安贫乐道-4-9.答案:①洗涤②生枝蔓10.答案: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1.【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应从“菊、莲”和“牡丹”的品格入手,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对文章主旨的作用。答案: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12.答案:(1)多(2)我13.答案:(1)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2)每当到了夏天,面临湖水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14.答案:高洁的品质。15.答案(示例):不同点:【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乙】文通过具体描写,写出了荷花的形态,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相同点:都对荷花进行了细致描写。附【乙】【译文】我回忆年少时,居住在西湖边。每当到了夏天,面临湖水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做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仙子啊。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