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选择和运用慧心选佳材妙手著华章•作文内容主要是由立意和选材体现的,选材服务于立意,但材料往往不完全受“意”的限制,好的素材可以深化文章的主旨,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2013年6月12日至20日,我参加了江苏高考语文卷的评阅工作。在作文批阅中,深切感受到素材选用至为重要——素材及其运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作文的等级与得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考场作文素材选择、运用的得与失。•一、“优质素材”的三个标准•不管是写议论文还是写记叙文,或者写其他文体的文章,如果选用了符合下列标准的素材,往往能获得阅卷老师的肯定乃至青睐。•(1)切合文章的旨意。•这一条是最基本的要求。例如在阅卷专家组选定的样卷(阅卷老师正式评卷前,专家组已选出14篇不同档次的作文作为样卷,以供全体老师试批)中,样卷2《给自然一点空间》属议论文中的上乘之作。此文评议的是当今人们对自然的干预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主体部分以“亚马逊广袤的雨林消失殆尽”写“无意的破坏”,以“厄尔尼诺现象”写“有意的破坏”,又用“猎狼护鹿”论证“刻意的保护”的危害,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用例堪称精准,完全服务于论点的需要。该文获评66分。又如样卷3《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这篇记叙文描写左手有残疾的女孩本已与“我”建立了“薄薄的友谊”,却因“我”的无心之言同“我”疏离,独自承受内心的痛苦,“我”对此深感愧疚。考生所选素材与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神似”,都是在讲无意的言行带来的不良结果。•(2)有比较丰富的意蕴。•素材意蕴丰富,文章的启发性就强。这种意蕴或表现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表现为自省意识、深刻反思等。在阅卷过程中,曾收到阅卷组下发的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之恶”》。文中有这样两段——•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是自己造成了洪灾。当我们纷纷抱怨社会道德滑坡时,当我们满怀怨气仇视各种不良行为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抑或我们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的“恶”呢?•有人曾提出一个概念——群氓,指普通大众集体无意识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这种行为不仅会使家国蒙受损失,更会麻痹人们的心灵。但此词在中国是颇为适用的。无论是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民众哄抢货物,还是大家每人拿走一块砖致使雷峰塔倒塌,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式过马路”,无一不是群氓行为的体现。•作者征引西谚、“群氓”概念,列举“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民众哄抢货物”等例子,不仅切合作文题题意、紧扣文章主旨,更富于思想性及现实针对性。在诸如此类材料的运用中,作者的思考是深刻的、足以催人警醒的。•(3)要尽量新一点。•凡是别人较少运用的,都可算作“新”。如高分佳作《一叶知秋》中写道——•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他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此绵绵无绝的佳句?•文章中心论点是“但凡心中怀有大爱又能关注细节的人,必能为时代所成就进而成就一个时代”。针对论点,先从“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的角度展开论述,其中以苏轼的诗句证明“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选例绝不与大多数考生雷同;由此带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佳句,读来让人眼前一亮。•此外,有些优秀作文,素材来源于课本而又有所引申、拓展,这也值得称道。如作文《细心呵护生命》,写“杨绛先生作为一名大家闺秀,但她一生都以悲悯之心与平凡的劳苦大众建立友谊。她写《老王》,写一名车夫的不幸;写《林奶奶》,写一名帮佣的坚忍”,作者让“《老王》”“《林奶奶》”相配合,共同突出“细心呵护之‘细’极为重要”,此例颇具力度,又较好地展示了考生广阔的阅读面。另一篇《蝶失》,文中有片段如下——•倘若李太白穿越到现代,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万丈豪情也将化作泪水与哀叹,那种苦涩将比“杜郎重到须惊”深重百倍。自然之殇,比家国之痛更令人揪心。•……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与生活。•前一个文段化用自姜夔《扬州慢》中的“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后一个是对教材人物梭罗事迹的诗意化改写,它们都诗情洋溢、耐人咀嚼。•二、“劣质素材”的几个特点•就记叙文而言,“优质素材”讲究的是以小见大,而且大都蕴含真挚的情感,如《小巷深深》《心灵的风暴》《萤火星空》等佳作,选材都有鲜明的个性。而那些低分的记叙文,所用素材既无感染力,又缺乏必要的意蕴,比如有一篇《父亲》,写自己上小学时说谎,受到父亲的影响,改正了这一缺点,读来内容浮浅、气度狭小。•就议论文来说,以下三类情况是必须规避的。•(1)选材雷同。•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有,2013年依然突出。江苏卷作文中,“芦山地震”“禽流感”成为重灾区,“陶渊明”“王维”“感动中国人物”是热点,“中国梦”“美丽中国”“和谐社会”成了热门。这些素材最初出现时还不让人厌烦,但你写我写大家写,读起来也就味同嚼蜡了。•(2)论据失当。•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这是写议论文的大忌。之所以出现这种弊病,主要是作者对论点理解不深、不透,材料积累又相对贫乏。如样卷7《坚守内心的宁静》,观点是“面对充满诱惑的环境,我们必须保持内心的一片净土”。文中这样写——•太史公遭宫刑之后.依然积极地笑对生活,坚守内心的宁静,凭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豪情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若我们面对生活的浮夸与喧闹采取消极的态度,非但不能为自己寻到一片宁静的空间,反而会酿成悲剧。海子为了寻找一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净土,最终在寒风呼啸的轨道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川端康成成名后,因难以找到往日创作的宁静,最终选择含煤气管自尽。•此文从蝴蝶的角度立意,认为蝴蝶聚居山洞与选择躲避是坚守宁静,人坚守住一份宁静才能沉淀出生命的质量。这一观点符合材料内涵,但作文中事例的阐述与运用均不尽恰当。“太史公遭官刑之后,依然积极地笑对生活”,这属于事例失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直述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是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里的名句,意指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用在此处也不恰当。作者又将“海子”“川端康成”当反例用,这也很牵强:他们明明也在“保持内心的一片净土,远离尘世的喧嚣”,只是采取的手段过于极端罢了。因事例多有不妥处,本文被判为三类卷下,得50分。•(3)叙例过于详细。•议论文以议为主,文中的事实论据不可详引,只能简引、概述(或摘其要,或取其神)。但部分考生运用论据时,不用概括性语言,而用描写性语言,导致举事例成了讲故事,这就不是议论文而是记叙文了。•三、用好素材,关键靠剪裁、分析•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完成作文自然重要,与此同时,素材选定之后,还应恰如其分地加以处理。如果选写记叙文,重在灵活地剪辑,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至于写成议论文,那就要注重分析、说理,讲清、析透素材与论点之间的内在关联,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而不能列举出几个事例,然后用一句“事实胜于雄辩,这难道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就作结了。从阅卷点评出的高分、满分作文看,分析论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抓住事例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对事例独有的、不同于其他事例的特点展开分析。比如《熄灭蜡烛,莫惊扰美》一文的片段——•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鲜艳,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仿佛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连收获了几万声叹息。终于,考古专家们放弃了挖掘,像失落的旅行者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会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岂止是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为名的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狂热躁动的心境,都是对美的莫大威胁……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山洞最深处的彩蝶却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文章只举“兵马俑”这一个事例(不同于一般考生拼命堆砌相似的论据),该例可以说与材料“探险者与蝴蝶”妙合无垠。事例包括两个要点,一是“仿佛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二是“考古专家们放弃了挖掘”。叙例后的剖析,紧紧扣住“惊扰”“熄灭”这两个关键词,揭示“威胁”,指明了正确的态度与做法;在此基础上,还彰显了二者的同中之异——“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山洞最深处的彩蝶却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该考生的认识水平与洞察力明显高人一筹。•(2)对事例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展开分析。•按照逻辑推理,揭示这件事会产生什么影响或起到什么作用。如《放下纱幔》一文的片段。•如同材料中的蝴蝶躲避蜡烛.桃花源躲避武陵渔人的二次造访。可见,不是所有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我非桃花源中人,但桃花源中人的心境却可想见一二……外界初见桃花源,或许会抱着欣赏、珍惜的态度,然而谁能保证外界带入的光明、希望的火种,不会在宁静安谧的土地上燃起贪婪、战争的野火呢?•本文作者借“桃花源中人的心境”论述“不是所有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进而论述人的欲望对美的破坏,对相关“影响”的推断、言说人情入理,可见,作者的思辨能力非同一般。•(3)对事例进行因果分析。•对事例所包含的原因、结果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如果举的是正面例子,就要分析为什么会这么好;如果是反面例子,就要分析为什么会这么差或这么坏。如《吹灭那支蜡烛》一文的片段。•当今社会.人们对美的追捧已达到了一个制高点,“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泛滥成灾,而媒体还是恨不得将这些人的所有都呈现在大众面前。还记得一个女孩帮流浪汉撑伞的画面,感动了无数的网友。这本身是一件治愈人心灵的好事,但记录这一画面的照片传开后,女孩的生活被打乱了。各路记者争相去采访,殊不知这对女孩造成了多大的困扰。她只能不停地躲避.她会累、会倦,可能以后她只能将慈善藏在心中了。•其实,人们对于美的渴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现实的失望。所以一旦有关被挖掘出来,人们便会蜂拥而至。•材料中的蝴蝶“别无选择,只有退让、退让”,现实生活中那些拥有“美”的人则“只能不停地躲避”,甚至“以后她只能将慈善藏在心中了”,两者的联系点在于将美暴露在灯光之下,实际上造成了对美的伤害,作者的这种联系很机巧、机智。接着深挖根源——“人们对于美的渴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现实的失望……人们便会蜂拥而至”,这里的归因分析一语中的,可以说是切中肯綮。•(4)对事例进行类比分析。•由两个事物的某一属性相同,推导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可能相同,借助类比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文的片段。•从媒体狂轰滥炸的报道到各大书店加班赶制的莫言系列作品,再到山东高密县欲斥巨资扩建红高粱地,颗颗巨石纷纷抛下,搅乱了一池静水,让这场文学的胜利演变为一场中国式的狂欢。•……这个时代,总是“石块”太多。不由得想起两千多年前子贡于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喃喃的那一句:“愿有所息。”斯言,同样适用于今天,适用于千层浪的文坛,适用当代人的不息“探索”、穷追不舍。•作者联系现实,列举出“颗颗巨石纷纷抛下,搅乱了一池静水”的各种现象后,有机地联想到子贡的“愿有所息”进行类比,这就将“愿文坛在经历这片波折后能获得一丝安宁,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家涌现,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在寂寂之中爆发出惊人的光芒”的心声寓于字里行间。•此外,还可对事例进行假设分析、对比分析等。总之,既举例又分析,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如此处理方能摆脱肤浅,切实增强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