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灯光上网Lifi实验成功一直以来,在一个人的头顶上画一个闪亮的灯泡,被用来象征一个发明家的灵光乍现,但是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由灯泡本身“点亮”了奇思妙想:依赖一盏小小的灯,将看不见的网络信号,变成“看得见”的网络信号。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最新发明了一种专利技术,利用闪烁的灯光来传输数字信息,这个过程被称为可见光通讯(VLC),人们常把它亲切地称为“Lifi”,以示它能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可能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这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网络技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答案是:很近,它正从复旦大学实验室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日前,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传出好消息,Lifi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告诉记者,目前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们稀有、昂贵、但效率不高,比如手机,全球数百万个基站帮助其增强信号,但大部分能量却消耗在冷却上,效率只有5%。相比之下,全世界使用的灯泡却取之不尽,尤其在国内LED光源正在大规模取代传统白炽灯。只要在任何不起眼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课题研究人员迟楠教授指出,光和无线电波一样,都属于电磁波的一种,传播网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研究中,给普通的LED灯泡装上微芯片,可以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亮了表示1,灭了代表0。由于频率太快,人眼根本觉察不到,光敏传感器却可以接收到这些变化。就这样,二进制的数据就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了有效的传输。灯光下的电脑,通过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关掉灯,网络全无。”迟楠告诉记者,与现有WiFi相比,未来的可见光通讯安全又经济。WiFi依赖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输,设备功率越来越大,局部电磁辐射势必增强;无线信号穿墙而过,网络信息不安全。这些安全隐患,在可见光通讯中“一扫而光”。而且,光谱比无线电频谱大10000倍,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度,网络设置又几乎不需要任何新的基础设施。当然,作为一种尚在实验室的全新网络技术和产品,其未来潜力也不应被过分高估。“因为,从灯光通讯控制到芯片设计制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产品,都是研究人员‘动手做’,要真正像WiFi那样走进千家万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迟楠认为,Lifi技术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若灯光被阻挡,网络信号将被切断等等。因此,它并不是WiFi的竞争对手,而是一种相互补充,有助于释放频谱空间。8.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Lifi灯光上网技术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发明的。B.Wifi通讯的媒介是无线电波,而lifi通讯的媒介是光,两者都属于电滋波。C.Lifi灯光上网技术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D.我国的lifi上网技术因复旦大学实验室的成功试验正朝我们一步步走来。9.下列对lifi技术传播网络信号的原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在平常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B.微芯片能自动控制电灯开关,开表示1,关代表0,所以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关掉灯,网络全无。C.利用LED灯实现网络通讯的技术关键是二进制的数字语言能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有效的传输。D.灯光下的电脑只需安装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就能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成功接收网络信号。10.lifi通讯与wifi通讯相比具有哪些优势?(3分)▲【答案】:8.C。不是“带来了”,而是“可能带来”。9.B。微芯片是“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不是控制开关。10.设施现成、价格低;信息安全;效率高,更大带宽,更高速度。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世界的古老文字中,唯有汉字沿用至今。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最近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下游的良渚先民就有了“原始文字”。虽然,它与之前别处发现的一些原始文字处于同一时期,尚不能断定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但它与甲骨文乃至汉字的关系依然值得深入研究。这一发现出自庄桥坟遗址。它位于浙江省平湖市林壤镇群丰村,是一处大型良渚文化遗址。庄桥坟遗址2003年5月被发现,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民说,十年来考古人员持之以恒地对出土器物进行研究整理,最终发现,在出土的3000余件(组)器物中,有244件器物或碎片上有刻画符号。在良渚文化的各处遗址中,庄桥坟遗址是发现带有刻画符号的器物最多的。最重要的是,在这批器物中,有两件残石钺两面均刻有“原始文字”。著名古文字学者曹锦炎说,之前在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中,考古人员都曾在一些出土陶器上发现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像在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个陶罐上就有11个刻画符号。有学者就以为它们是“文字”。“我们知道,虽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从严谨的学术角度看,良渚文化以往的发现尚未有足够证据能界定它们是文字,所以浙江的考古工作者称它们为刻画符号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曹锦炎说。曹锦炎告诉记者:这次平湖的发现则截然不同,两件石钺上所刻的已不是刻画符号,而是属于“原始文字”:首先从构形上说,它们不是由简单的几何形线条所组成,而是已经具备了象形文字的构形要素,稍具古文字知识的学者一看就能分辨。其次从功能上说,它们已具备了作为记录语言的必需条件。在这两件残石钺中,一件的A面是由刻有四至五个不同形体的原始文字组成一个短句,另一件的A面则是由重复的两个字构成六字短句,而两件石钺B面也各刻有一个字或两个字。曹锦炎说:“尽管我们目前尚不能准确识读石钺上面所刻‘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但认定其属于‘文字’范畴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尽管其显得有些原始性。”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但是这一传统认识在考古界却认知各异,山东省的丁公遗址和江苏省的龙虬庄遗址都先后发现了原始文字。从年代上看,此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与上述原始文字处于同一历史阶段。因此,尚不能断言它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曹锦炎说,学术界目前通常认为,山西的陶寺文化,河南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和著名的殷墟一脉相承,代表中原文化包括汉字这一支文字体系。而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出土的刻画在陶片上的文字则不同,在构形上与汉字系统毫无关联,它们应该是代表着东夷的一支文化体系。至于新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从构形上看确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目前尚不能断言它是甲骨文乃至汉字的源头。曹锦炎强调,应该看到,与“满天星斗”的中国史前文化一样,“中国文字的起源同样也是多元的”。1.下列对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即印证了早在五千年前居住在长江下游的良渚先民已在使用原始汉字。B.历经十年的发掘整理,研究人员在庄桥坟遗址的出土器物上发现了大量的刻画符号,但对古文字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的则是两件石钺上的“原始文字”。C.之前在良渚文化多个遗址中发现出土器物上有刻画符号并不鲜见,但均未有足够证据界定它们是文字,但此次庄桥坟遗址两件残石钺上所刻的已是原始文字。D.庄桥坟遗址所发现的原始文字不但已经突破了刻画符号的简单的几何形线条构形,而且功能上已具备了作为记录语言的必需条件。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关于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个陶罐上的11个刻画符号是不是文字,学者们存在争议,但对此次庄桥坟遗址的发现属于“原始文字”则无异议。B.因为此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与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先后发现的原始文字处于同一历史阶段,所以尚不能断言它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C.考古界本已对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的传统认识认知各异,庄桥坟遗址“原始文字”的发现更是御底3颠覆了这一传统认识。D.山西的陶寺和河南的二里头、二里岗所发现的刻画符号或文字与段墟甲骨文一脉相承是目前学术界基本公认的事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A.庄桥坟遗址所出土的两件残石钺上有多个不同原始文字组成的短句,而正是这个特点使人们认定它已具备了记录语言的功能。B.石钺上的象形文字虽然还很原始,且目前尚无法准确识读,但这些丝毫不妨碍我们认定其属于“文字”范畴的事实。C.学术界目前通常认为,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出土的刻画在陶片上的文字在构形上与汉字系统毫无关联,它们应该是代表着东夷的一支文化体系。D.新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从构形上看确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良渚文化又地处与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所代表的东夷文化相近的地点,可见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复杂多元的。【答案】:1.A2.C3.B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去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以保护有限的资源。(摘编自俞金尧《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4B.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C.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这一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2.下列理解,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