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成人高考政治(专生本)之一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约考28%,约42分)一、考试题型选择题:(约53%,1-40题,其中“时事政治”5题,每题2分,共80分)简答题:(约20%,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辩析题:(约13%,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论述题:(约14%,共1题,共20分,最有可能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理解与运用)二、考试内容类型、比例1、时事题:约7%,5题时事,题每题2分,约10分;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约65%、约98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约28%、约42分。三、难易度1、较易题:约30%、45分;2、中等难度题:约50%、约75分;3、较难题:约20%、约30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基本观点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①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即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哲学主要流派——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区分哲学主要流派的唯一标准。(1)唯物主义:是主张世界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流派;(2)唯心主义:是主张世界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流派。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3)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1)辩证法:以联系、运动、发展看待世界的观点。(2)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看待世界的观点。6、世界的统一性:(1)世界是统一的;(2)世界统一于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无限的统一。7、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但也能通过感觉而感知的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8、意识的本质:(1)是人脑的机能;(2)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10、规律(客观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1、矛盾:即对立与统一。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12、矛盾的根本属性:同一性(统一性)与斗争性(对立性)。13、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探索与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14、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具体规律的正确反映。15、国家:是阶级统治(一个阶级统治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1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事物是存在普遍联系的;(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1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218、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群众史观)与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的区别(1)社会历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释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观点与根本方法。(2)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历史观。在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问题上高度评价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主张人民群众特别是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才是社会的真正主人与历史创造者。(3)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在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贬低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主张少数英雄、帝王、统治者是社会的真正主人与历史创造者。1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20、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规律。2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1)生产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具体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生产力,是指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资料过程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着人和人的物质关系。2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体现着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称。24、党的群众路线与党的思想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2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与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与创造者。因为:(1)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因为:①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实渗透到生产要素中,成为现代生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②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先进的因素,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发动机。③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超前作用。可见,科学技术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首要的、最具有革命性的推动力量。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关系(注:经常应用于简答题、辨析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2、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3在形式与根本属性。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3、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4、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答:具体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实现条件:第一、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第二、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第三、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6、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答:(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及内部要素之间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3)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一种趋势,包含两方面含义: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4)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一种趋势(5)两者是关系:A相互区别:同一性是暂时、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B相互联系: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6)批判形而上学,不能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7、何谓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何区别。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首先,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变化,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其次,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是绝对的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简单的消灭;再次,形而上学否定观否认客观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48、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9、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10、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1)对立: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2)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另一方面,相互依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其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再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还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12、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和两者的关系。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关系、基本原理(论述题应用举例)(提醒:最后的论述题最可能考到!2009、2010、2012、2013年都如此!!!)(提醒:论述题答题时,一定要先答原理,再结合具体问题展开论述)★1、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2)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合乎规律发展;错误的意识会误导人们错误的行为,阻碍与破坏事物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依靠实际,按规律办事,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①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才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路线、方针与政策,使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反之从主观愿望、教条主义出发,必使我们的事业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