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本册教学内容主要有:1、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4、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5、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二、教材分布:1、数与代数内容: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表内乘法。目标: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经历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记熟每一句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2、几何与图内容:认识线段、角以及简单的观察物体。目标: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画角;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统计与概率内容:统计和数学广角。目标:通过对学生身边事例的调查活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4、实际与综合应用内容:“我长高了”和“看一看,摆一摆”。“我长高了”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巩固收集数据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摆一摆”要求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巩固学生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2提高学习的兴趣。三、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点1、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2、两位数加减法则、两步运算的书写格式及加减法估算思路的学习。3、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4、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它的来源。5、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6、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7、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四、教学难点31、线段的概念。2、两位数加减进位与退位算理的理解。3、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4、熟记口诀,运用口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6、把收集的数据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7、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五、教材编排特点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六、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的耐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合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二年级学生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七、学策略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自主探索如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来完成教学活动。3、提供关于工作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观察、猜测、操作、交流、感知、感受,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4、设计现实的、开放的学习活动,让学习更富童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5、有步骤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从中感受方法的奇4妙,激发兴趣与欲望。6、让学生在操作,探索学习中学会讨论、交流、合作。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三、方法点拨:1.估量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时,要统一长度单位。2.尺是量长度的工具,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3.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4、估测意识很重要,且要坚持下去。四、具体教学建议:1、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例如:1厘米可借助手指、图钉;1米可把手臂伸开。(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例如测量教室的桌椅、黑板,身高等。还可以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3)培养估测意识,需要长期训练。一开始,很多学生都是没什么标准的猜,慢慢的进一步比较估测与实际距离所得的区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2、例2(用厘米量)5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就是左端对齐0刻度来量。老师们还可以把纸条不对齐0刻度,例如对齐刻度3,让学生算出纸条的长度是纸条的末端终点减去起点。认识米(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①实际观察米尺②量身高③量臂展3、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4、认识线段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线段是有端点的,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它有“直”的特点,所以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来量或画线段。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画线段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例如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既可以从0刻度画到3刻度,也可以从3刻度画到6刻度。但相比较下是对齐0刻度比较方便。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重点单元)一、教学内容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65.加减法估算二、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三、方法点拨:1.笔算进位加法时,十位要记住加进位数;笔算退位减法时,十位要记住减退位1。可以在竖式上作记号,例如: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3、从实际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借助直观操作(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4.体现算法多样化。(1)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2)连减:既可以连续减去两个减数,也可以也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再用被减数减去两者之和。(3)估算策略的多样化。5.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自己归纳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四、具体教学建议1.两位数加两位数,例1、例2,主要解决竖式的对位问题。(1)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除了书上提出的合乘问题,学生还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某班比某班多多少人?”等等,要鼓励学生养成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3)两位数加整十数,一年级下册已经学过,这儿的重点是通过口算引出笔算。体现算法多样化:小女孩用口算解决问题。小精灵提出还可以用笔算。(4)列竖式时,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学会竖式中的对位。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计算策略,计算顺序从十位算起或从个位算起都可以,教师不必强行一定要从个位算起。2、进位加:例3,主要解决竖式的计算顺序和进位问题。36+3571163-3526.7(2)教学时重点是要结合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位,以及十位如何相加。要使用小棒演示过程。(3)使学生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如果学生从十位加起就会碰到困难,进位“1”不知如何处理。要提醒学生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加小1.3、笔算加法法则的总结: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自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配音儿歌:笔算加法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十要进1。4.两位数减两位数,例1:不退位减,主要解决竖式的对位问题。(1)小精灵提出问题,两学生从统计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也可以换成北京奥运的奖牌数据,学生更加感兴趣。(2)多种算法(在这儿还不是统一要求):口算,笔算,“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学生发现更多的算法。(3)列竖式时,借助形象数位表,与竖式相对应。因为不退位,学生观察直观图就可以理解。(4)计算顺序:可以从个位算起,也可以从十位算起,如果学生都会从个位算起,老师就没必要重提从十位算起了。5、退位减:例2、例3,主要解决退位减的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例2(一般的退位减)(1)借助小棒操作,用表格形式把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对应起来,使学生获得退位计算的形象支持。(2)重点是掌握如何退位,退位过程中十位数与个位数怎样变化。(3)提出问题: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在进位加、退位减中从个位加减比较方便。例3(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1)脱离形象支持,抽象程度更高。(2)重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掌握个位要算几减几。6、笔算减法的法则总结:与加法一致,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归纳。配音儿歌:笔算减法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减起来,个位不够要借1。87、问题解决:例4,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问题,计算教学从问题情境引入,将计算教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