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新课标高三生物二轮专题练习2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1·2012年新课标高三生物二轮专题练习20一、选择题1.用一般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cm,若改用3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在1.5cm左右B.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呈现p字母C.观察向日葵叶片的保卫细胞时,若将玻片标本向右方移动,则视野下保卫细胞向左方移动D.视野下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观察2.如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3.将可见光通过三棱镜后照射到绿色植物叶片的哪种色素提取液上,可获得该吸收光谱(图中的暗带表示溶液吸收该波长的光后形成的光谱)()A.类胡萝卜素B.叶黄素C.胡萝卜素D.叶绿素a4.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A.过敏性鼻炎B。血友病C.艾滋病D。系统性红班狼疮5.将水稻培养在有各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水稻吸收硅多,吸收钙少。这说明“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2·A水稻培养液中硅和钙的浓度不同B水稻根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C水稻根的细胞膜吸附硅的能力强,吸附钙的能力弱D硅是小分子,钙是大分子6.如图所示U型管中间被一种能允许水分子通过而二糖不能透过的半透膜隔开,现在两侧分别加入0.1mol/L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变化是怎样的?若向U型管右侧加入某种微量物质(不影响溶液浓度),右侧液面高度上升,那么加入的这种微量物质最可能是()A.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胰岛素B.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衣藻C.两侧液面高度不变;麦芽糖酶D.两侧液面高度不变;蒸馏水7.下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4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方向相反偏转的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8.下列各组织器官的细胞中,含核糖体与高尔基体较多的是A.红细胞B.胰岛细胞C.汗腺细胞D.人体生发层细胞9.如图表示在某pH范围内酶A和酶B所催化的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酶B比酶A活跃B.酶A存在于唾液中“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3·C.酶B的最适pH值1.8D.pH为5时,两种酶催化的反应速率相等10.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四分体是两两配对的同源染色体B.出现四分体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前期C.一个四分体中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D.一个四分体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二、填空题11.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A组B组C组P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P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P高秆抗病↓↓↓γ射线F1高秆抗病高秆抗病矮秆抗病Ⅲ↓↓花药离体培养F2矮秆抗病I矮秆抗病Ⅱ请分析回答:(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________,F2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2)Ⅰ、Ⅱ、Ⅲ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________类。(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________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过矮秆抗病Ⅱ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_________。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5)在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秆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12.以下是几位同学在进行细胞分裂实验操,作的情况,请分析:实验中甲同学从解离液取出材料,立即染色,结果实验效果很差。乙同学将染色的材料立即放在载玻片上观察,也看不清细胞,丙同学将制好的装片直接放在高倍镜下,花了很多时间找不到细胞,丁同学在正确地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后,镜检时在呈长方形的细胞中无法找到分裂的细胞乙(1)甲操作上的错误是,实验效果差的原因是。(2)乙操作上的错误是,看不清细胞的原因是。“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4·(3)丙操作上的错误是。(4)丁找不到分裂的细胞的原因是。“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5·0.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解析: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镜头与玻片的距离越小。在显微镜的视野里看到的是倒立的虚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答案:A2.C解析: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神经递质、④是突触后膜、⑤是突触间隙,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使下一个神经元生兴奋或者抑制,故C错误。3.D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色素主要吸收了红光和蓝紫光,所以该色素为叶绿素a。4.B5.B6.C7.B8.B9.D10.B二、填空题11.解析:(1)将F1高秆抗病类型自交,在F2中可获得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和矮秆易感病四种类型,从四种类型中选择矮秆抗病Ⅰ。该矮秆抗病类型的基因组成为ttRR或ttRr,其中,不能稳定遗传的(ttRr)在矮秆抗病植株中占2/3。(2)B组中矮秆抗病类型Ⅱ是由F1高秆抗病类型的花药离体培养直接获得,其基因组成为tR,属单倍体,高度不育。(3)由题干信息可知,A为杂交育种,B为单倍体育种,C为诱变育种,因诱变育种具有突变率低且不定向等特点,所以C组最不易获得矮秆抗病品种。(4)矮秆抗病Ⅱ是单倍体,要经过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才能得到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基因型ttRR,全部为纯合体。(5)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属于变异。导致变异的原因有两种:环境条件导致的不可遗传的变异和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所以探“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6·究该矮秆性状出现可能原因的实验思路是通过判断该变异性状能否遗传来获得结论,若该变异性状能遗传,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若该变异性状不能遗传,则是环境引起的。实验方法有两种,其一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如果子二代:高秆∶矮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其二,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秆性状由环境引起,否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答案:(1)自交2/3(2)Ⅱ(3)C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4)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00%(5)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如果子一代为高秆,子二代:高秆∶矮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或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秆性状由环境引起;否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12.(1)没有经过漂洗盐酸持续解离,染色差(2)没有经过压片细胞重叠(3)应先操作低倍镜(4)观察的不是生长点细胞(或观察的不是伸长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