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福建高考历史学科试题解析和启示上杭一中丘建元一.选择题部分(按文科综合试卷原题序号)13.《说文解字》解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A.甲骨B.丝帛C.竹木简D.石碑解析:本题考查纸的发明之前人们记录文字信息材料问题,生活性强。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物有一定重量但又不会太重,“似手捧册置于架上”,从而得出“竹木简”这一答案。备选项中“甲骨”是商朝时期的记录信息的载体,从考古发现来看,其记录的信息量较小,而且主要记录的大多是占卜信息,没必要用“手捧册置于架上”来阅读,更主要的是它在清朝末期才在殷墟被发现,而《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许慎的著作,他那时代离商朝灭亡已经有一千多年;“丝帛”太轻,没必要用“手捧册置于架上”;“石碑”太重,一般不可能用“手捧册置于架上”。本题关键在于考生不知道《说文解字》是何时的著作,似有超纲之嫌。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城市管理问题。材料虽是古文,但文字障碍并不大,从材料可知,当时实行坊市分离,管理严格。从关键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可知其设计意图为“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其余选项迷惑性不强,可以排除。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司马光的经济思想,结合北宋时期商品经济较大发展的知识背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可知答案为B。其余选项不难排除。解答本题时不要先入为主,乱贴标签,看到司马光就想到他“反对改革,保守顽固”,进而给他扣上“反对社会进步、反对商品经济”的帽子,这是历史学习的大忌。我想,命题专家出这一试题的意图也在于此。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2012年是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本题旨在考查辛亥革命的这两大成果,具有很强的纪念意义。结合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如“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可知答案为D。备选项中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同盟会”是革命准备时就有了,前者是革命的目标和方向,后者是革命的政党组织,一般不能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解析:本题从思想解放角度考查“五四运动”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命题专家将近年来历史研究新成果应用到高考试题中,重新解读“五四运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解题时,要理解材料中两个英文单词的内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即可选D。其余选项不符合这一时期阶段特征:A项是洋务运动时期,B项是维新运动时期,C项是辛亥革命时期。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属于基础知识题。解题时,考生必须熟悉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相关基础知识(如召开时间、参加国、会议内容等),结合这一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历史阶段特征,排除与这两次会议无关的选择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A。19.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解析:本题通过新情景考查文艺复兴这一知识点。解题时要注意材料信息中几个关键词:“15世纪”、“佛罗伦萨(不知它在哪的考生亏大了)”、“以前消失”、“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复活”等。从而判断出这一黄金时代应指“文艺复兴”时期,然后联系所学知识,明确其对“人文精神传承”的历史作用。其他选项或者时代不符,或者表述不妥,可以排除。20.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歌谣唱道:“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儿拉长……”这种呼声化为图景就成了图7所示漫画,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A.平等B.自由C.人权D.博爱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解题时,首先要理解歌谣内容的内涵与启蒙思想中哪一理念相吻合:将不同等级利益拉平;然后再分析漫画中的“高个儿”象征法国大革命前的贵族和教士,“矮个儿”象征资产阶级和贫民(即第三等级)。从而选出正确答案A。21.图8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A.奴隶贸易的兴起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C.内燃机的应用D.垄断组织的形成解析:本题通过图表数据说明英国出口值和出口船舶吨位变化,要求分析引起其变化的原因。解题时,要注意图中的时间,判断出这一变化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然后根据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得出B项答案。A项属于15-16世纪,C项和D项都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物。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图7图8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解析:本题通过表格数据形式,考查考生对表格数据的解读能力和原因分析。解题时,一方面看材料信息在1928-1932年和1933-1937年期间苏联年均粮食产量呈下降态势,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材料所提供的特殊时期进行思考,联系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此时斯大林当政的相关农业政策即农业的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其余选项皆不符合题意要求。(注意,我们是在做历史题,而不是地理题)。23.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①使用电灯照明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③航线经过地中海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此题又是周年纪念题。考查考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记忆以及地理学科相关基础知识。在1912年那一时代,电灯和无线电报已经使用,但电视还未发明(1926年)。至于从英国到美国的航线要否经过地中海,这是地理常识了(当然这也和历史学科的“新航路开辟”知识点有关)。此题答案为B。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表2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表2所有者年份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金融机关其他国内法人外国法人个人其他1950年3.212.611061.311.91960年0.223.117.81.146.311.51969年0.332.221.33.240.12.9对其解读有误的是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解析:本题通过表格考查考生解读表格数据的能力,并和当今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解题时,首先要注意是反向选择题,只选“解读有误”的一项,其次要注意表格所提供的时间范围是1950-1969年,联系所学知识,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包括日本在内都大力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从而确定A为符合题意选项。其他三项都可从材料中解读出来,不符合题意要求。从以上选择题的分析可以看出,2012年福建省高考的历史学科试题有几个特点:第一、从考查内容看,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基本概念、阶段特征的掌握,几乎每道选择题都是如此;第二、从考查形式来看,除第16题和第18题外,其余试题皆采用新情景导入,或者是文字材料,或者是图表信息,或者是漫画等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有利于考查考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第三,试题不回避热点,但以新情景切入,有创意。第四,命题专家通过试题向中学历史学界传递一种理念: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历史史实,不能将历史人物脸谱化,不能乱贴标签,要教会学生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看待历史,科学地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二、主观题必修部分:(按文科综合试卷原题序号)38.(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材料三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图14——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8分)(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8分)(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5分)(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6分)解析:本题以“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主题,通过四则材料提供的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一问首先要求考生准确概括材料一信息并找出两人的共同“救国主张”,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解题时,要求考生将陈嘉庚和黄炎培所处的时代“民国初期”作为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从宏观视野考虑问题,同时要善于学会将所学的同类历史知识迁移过来(如维新思想、实业救国的积极意义和未能实现的原因等等),进而从容组织答案。参考答案如下:“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第二问考查考生对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所强调的开始由“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的分析和解读。解题时,要求考生回忆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讲话的大背景和小背景:即大背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小背景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至于基本内涵要结合材料信息和当时中共所面临的任务去思考。从而得出“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的答案。第三问首先考查考生对材料提供的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变化信息的概括,其次分别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论证相关问题。三个设问能力要求层层递进,愈来愈高。解题时,首先对曲线图信息解读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又要从局部阶段(但不能细化到每一年)阐述变化,从而得出“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