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试题分析报告定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一、试题分析:(一)基本情况临沂市2012年临沂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生学业考试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临沂市初中思想品德学业考试文化课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我市的教学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围绕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突出了学科德育功能,达到了预期效果。从形式上看,试题保持了近年来一贯的命题风格,题型、分值比例、难度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坚持稳中求进,通过新颖的试题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从内容上看,试题内容覆盖面广,注重能力考核,集生活性、教育性、综合性、导向性于一体,落实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渗透着对学科教学价值和时代生活的深刻理解,为学科教学提供了积极导向。试题命制科学、规范,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合理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二)试题主要特点:1、基于课标,高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察,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纵观整套试题,处处紧扣课标要求,题材的选择和考点的取向都依据课标中的“三维目标”要求进行,按照“事在书外,理在书中”的考查思路,让学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在已有知识点的掌握、理解、运用、迁移上的能力水平,结合自己对试题理解的程度和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运用能力。(1)从课标内容看,试题内容遍及三大模块。成长中的我涉及:挫折、良好的生活态度、生命的可贵、尊重别人、自立、自尊、自强、自我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等;我与他人的关系涉及:交友、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重、宽容、理解他人、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涉及: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能够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科技创新、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观、民族精神、精神文明等。(2)从题目设置看,试题立足于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察,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选择题部分采用单选的形式(含组合式选择题);干扰性选项控制在学生能力范围内。除纯时事政治之外,选择题部分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在试题本身的思想性和选肢的设计上都饱含道德判断、价值观引导。十道选择题中除第1、2、5、10题之外,其余均为多项变型而来的单项题。题目的容量和范围扩大,选择肢的辨识度上更向细致化发展,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审题能力的考查更加凸显。如:第3题中的“②坚持把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第4题中的“③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第8题中的“③是不近人情的表现”;第10题中的“彻底”、“同步”等等,均是带有两难性和推理性,对学生除了知识的考查之外,对学生审题和逻辑思考能力的考查也很关键。非选择题部分的试题材料选择时新、呈现方式巧妙,带有人文气息和鲜明时代烙印的特征。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的模仿撰写,有“PM2.5”等社会新词汇的亲密接触,有“问题食品”的触目惊心。题目设置均有一定的情境,试题的解答指向性明确,材料问题立意多元化,具有方向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的特征。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材料,启发觉悟,促进自身健康成长。如31.题考察主题为心理和道德部分。题目设置方式是通过示例,让学生去联想生活中的相关真善美的事例,并作出自己对它的评价:“请模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的方式,联系所学知识,填写在表格内容”。本题中留出了一个“人物事例”、一个“关键词”、两个“推选理由”,学生要想准确的把握解答思路,就必须从题目“留白”之外去准确的把握题目信息,通过对比和推理、归纳和总结,概括和表达等等步骤才能真正的解读本题意图。题目实质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感受社会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美好,进而触动他们的心灵,学做一个正直的人,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32.题考察主题为国情与国策部分。题目设置方式是通过两则指向对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道德践行、法律要求和国情认识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们多了解国家的政策、社会的动向,把他们的目光引向社会,引向我们生存的环境,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与理念,让他们的想法付诸行动。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成为他们自觉行为。题目的三个设问从认识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观念认识——行动要求——意义分析;从视野上是层层拓展的关系:个人认知——社会行动——国家意义。其中的第二小问“(2)如果你是小王,你会承诺做出什么行动改变?”,则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考查。33.题考察主题为法律,学法、用法部分。题目设置方式是把自我保护、生命健康权、消费者权、诚实守信及学生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建议融合在一起,考察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立意在于引导学生既要知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学会在珍惜、保护自己生命,又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教材的角度看,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从七年级上册一开始就纳入学生们的视野,并且一直贯穿到心理、道德、法律等内容之中,可以说始终是我们思品课的主题之一。2、注重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道德行动力与社会融合力的结合,关注学生的思维辨识与行动内化过程,让德育回归常态。除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外,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与规范养成,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和内化,也是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的要求。试题不应简单的成为对学生知识记忆和再现能力考查的纸张,而延伸到考场外的“生活试卷”才是我们真正的“人生试题”。从这样的角度看,特别是学业水平试题,更深层次的要求应该是对学生思维观念辨识和道德行动力的考查。如31题对于感动自己的人物的推荐,关键词及推选理由的填写,都在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期望影响他们的日常行动;32题对环境保护观念、行动承诺及责任承担意识的考查,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环保紧迫感和行动自觉性;33题五个设问由问题食品的例举、到避免购买到问题食品的常识、到如何帮助他人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最后是如何帮助他人维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正做到让学生明白学到了知识如何去运用。这些都是将亲社会的教育落到实处,强调的是道德行动力和社会融合力的统一,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实施,而非空洞的说教与口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摆脱“假、大、空”的错误印象,真正的回归德育常态。(1)试题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和行动力感召。试题的选材关注和利用考生身边事例,利用热点、焦点时事材料,坚持正面引导,弘扬了社会主旋律。如第2题“临沂文明城市评选”、第4题的“雷锋精神”、第6题的“面对人生挫折”、第7题“你喜欢和谁交朋友”、第8题“拒绝酒驾”、第32题““地球一小时”、“PM2.5”、第33题“问题食品”中涉及到的民族精神传承、人生难免有挫折、人际交往、珍爱生命、环境保护、消费维权等多个话题,都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和体验,这些题目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容易激发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有利于拉近学生与问题情境的距离。试题在背景选材上和问题设计上,关注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对学生思想觉悟辨识的考查和自觉行动的感召,体现了我们学科的特点。(2)试题紧扣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彰显时代主旋律,渗透学科德育功能。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这几年来中考题在取材方面的一个总趋势。在今年我们的试题中涉及的时事热点有“中国入世10周年、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国家最高科技奖、雷锋精神、网络净化、林书豪、酒驾、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山东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升低保标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模仿、地球一小时、PM2.5、食品安全”等。这些内容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使得整个试卷充满时代气息。既激发了考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除了“入耳读书声”还要“关心天下事”的使命感。试题还通过漫画观察、图表填空,材料分析,举例与建议,实践与探究等多种方式,对这些紧扣时代脉搏、富有生活气息的热点材料进行了整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实践的意识。渗透着思想品德学科“润物无声”的德育功能。(3)试题设置本土化试题内容,增强了题目的亲切度,提升了学生认知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度。本土化的试题内容能够拉近试题与学生心理之间的距离,克服传统试题固有的“冷面”形象,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与认知陌生感,让学生在情境预设中实现认知与社会生活的认同与融合。第2题通过“临沂市以地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选择,来达到激发学生弘扬沂蒙精神,增强沂蒙人自豪感、责任感的教育目的;第33题,以“2011年山东潍坊、莱芜、临沂等地出现了专供农村市场的“问题食品”,严重威胁到农村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的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除了考察学生分析理解、有效整合、综合评价的能力之外,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临沂本地的建设与发展,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增强了学生亲近社会、关注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实际行动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3、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流,挖掘学生心中真善美的优秀品质,关注学生心灵正能量的自觉唤醒,实现无痕的德育。新课标下思想品德学科的思想性特征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1)试题的选材注意了社会主流意识的导向性。命题方向都指向对学生产生正面教育的效果,即便是一些负面的问题(如低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也都注意到了正面的引导,使学生在辨证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进行一次次的积极情感体验,一次次的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心灵洗礼”。(2)挖掘情感教育因子,让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的要求。如选择题中考察的内容有对雷锋精神的感悟、对净化网络语言理解、对待挫折的态度、喜欢与怎样的朋友交往、对拒绝酒驾行为的判断。非选择题中对令人感动事件的推荐等,始终坚持着情感教育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是非面前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3)试题更加关注学生内心向善的潜意识挖掘。试题所选人物事例都是一些小人物、小事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社会底层的“草根”人物身上所呈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从这些细小事例中所感悟到的道德力量,来激发和唤醒其心灵的正能量。如:家庭贫困的陈文原、西单女孩任月丽、大学生的助学行为、馄饨店的店主、承诺为保护环境做出一个行动改变等。这些虽是小人物、小故事,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得到人性的光辉、体验到道德的魅力,让学生发现美德原来就在身边,就在当下,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就能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成长,相信今年每位走出考场的孩子,都会对自我、他人、集体、国家、社会、自然有更深层面的思考,无痕的德育境界得以即时实现和往后延伸。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一)思想品德成绩分布(二)选择题正答率分析题号答案A率B率C率D率其它答对率1A76.931.529.9910.750.8176.932B2.5390.790.595.30.7990.793B10.1275.484.419.180.8175.484D9.819.911.6677.740.8877.745C12.593.4781.751.340.8681.756A97.980.540.40.30.7797.987D0.590.350.3397.940.7997.948D0.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