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黑龙江水稻加工行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3年黑龙江水稻加工行业中国的水稻分为南方种植的籼稻和北方种植的粳稻两个品种。相对江南各省,黑龙江种植水稻的历史比南方水稻晚的多,有学者考证东北水稻是明代晚期开始在鸭绿江、松花江流域的平原地区开始种植的,品种和生长气候环境与南方水稻都不相同,品质也优于南方的籼稻,可一直以来种植区域分散、面积很小,没有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品种。建国以后,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特别是黑龙江水稻集中地表现出北方寒地水稻的优势品质,很快成为国内著名的粮食名品。黑龙江是中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优质水稻的主要产区。“中国大米好在东北,东北最好的大米在黑龙江”,已经成为市场和消费者的共识。“黑龙江大米”作为极具市场号召力的粮食品牌,充分显示了黑龙江这个粮食大省的农业品质和实力。一、行业现状黑龙江省种植水稻已经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水稻也成了继玉米之外黑龙江省第二大粮食作物。2012年全省水稻总产量为2171.2万吨,2013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09万亩,比上年增加278万亩,水稻总产量达到2220.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黑龙江省已是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生产量和商品量大省之一,在全国稻米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黑龙江省大米协会统计,截至2013年,全省大米加工企业1376个,年生产加工能力5255万吨,年产大米1063万吨。2013年,黑龙江省共有年处理稻谷能力10万吨以上的大型稻米加工企业63家,5万~10万吨中型加工企业310家,省级以上产业化稻米加工龙头企业76户。全省稻米加工业已走在了全国前列,大中型加工企业占全省稻米加工企业总数的27.1%,大中型稻米加工企业居全行业19.5%(全国水平为15.4%),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稻米加工大型企业加快向东部佳木斯、鹤岗、牡丹江及农垦建三江和中西部地区哈尔滨、绥化等水稻主产区集聚,2012年全省6个水稻主产市及农垦系统加工量占全省稻谷实际加工总量的89%。全省稻米加工企业已从小企业、小作坊、小米碾分散经营为主体演进为大中企业和集团化经营占主导地位的格局。稻米加工企业强大的加工能力为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加工基础。2013年全省规上水稻加工企业共计453户。其中:哈尔滨143户,佳木斯119户,双鸭山41户,鸡西34户,鹤岗30户,齐齐哈尔28户,绥化26户,牡丹江16户,大庆6户,伊春6户,七台河4户。全行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14.73亿元,利润总额44.02亿元,上缴税金总额26.08亿元,资产总额376.66亿元,负债总额202.45亿元。二、存在问题1、加工企业产业链短,开工不足,严重亏损近年来,由于稻贵米贱使企业未加工先亏本,稻米加工业陷入始料不及的窘境。截至2013年12月30日,黑龙江省水稻收购累计1606万吨,占商品量91%,其中政策性收购量所占比重较大,对市场构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关内及南方销区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上涨动力不足。收购量虽然饱和,但是收购价却在上涨。国家对水稻实行保护价,2012年水稻收购价格为每公斤2.8元,2013年水稻收购价格上调为每公斤3元,但是大米价格却没有上涨。每公斤0.2元的差价已经将加工企业的利润全部吃掉。另外,黑龙江省水稻直接入关后,当地加工企业可以享受国家每吨150元的补贴。这补贴基本上与黑龙江省水稻加工成大米后运往关外的运费持平,造成黑龙江省水稻加工企业无利可赚。更让很多加工企业措手不及的是苏北大米的重振。一年两熟的苏北大米原本是南方餐桌的常客,但是面对油性大、韧性强、有嚼劲,一年一熟的东北大米败下阵来。然而苏北大米并不甘心就此沦落。近年来,南方科研工作者积极改良苏北米的口感,并取得了明显进展。本来已经萎缩到无法跨越山东的苏北大米,竟然在2013年与东北大米在北京市场短兵相接。苏北大米将竞争对手设定为东北大米中的圆粒米,因为二者外观相差不大,改良过后的苏北大米口感也和东北圆粒米类似。由于当地种植、当地加工,仅运输成本上就比东北大米便宜了200元,极大地挤占了东北大米的市场。自2012年以来,我国进口大米激增。2012年进口大米总量231.6万吨,已从2001年的26.89万吨,增长了近8倍左右。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203.6万吨,虽然同比减少9.3万吨,但仍高于2011年同期151.8万吨。2013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完税价格在每公斤3元左右,占进口大米总额的六成多。其售价与黑龙江省水稻收购价格基本持平,而黑龙江省加工完的大米每公斤售价为4.4元左右。在南方,进口大米在低价的优势下已经呈倾销状态。据黑龙江省大米协会统计,自2011年开始,黑龙江省稻米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2013年以来,五常市停产稻米加工企业占50%,牡丹江市稻米加工企业76户中有40户一直处于全停产状态,约占牡丹江稻米加工企业的50%以上。绥化市情况类似牡丹江,全市稻米加工企业停产面也在50%以上。拥有稻米加工企业148家的农垦建三江管局有2/3以上企业一直停产歇业。情况最为严重的七台河市,入统的7户稻米加工企业全部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停产率达100%。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8市9地企业加工水稻470万吨,设备利用率仅为10.7%。2011、2012两年有1/3左右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经营,2013年有近半或超半企业亏损,水稻加工利润率比以往减少80-90%,亏损企业加工稻谷亏损约100-200元/吨。稻米加工企业之所以亏损,究其原因主要是先进产能不足,落后产能相对过剩。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黑龙江省稻米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为5255万吨,大约是2012年全省水稻总产量2171.2万吨的2.5倍,其中先进产能仅占10%左右。企业如果延长了产业链条即使大米加工环节不赚钱,副产品加工环节也可以赚取利润,这是黑龙江省水稻加工产业发展的方向。例如鹤岗万源粮油公司2013年并没有“吃饱”,但是它不但没有亏本,反而盈利。大米加工环节虽然不赚钱,但是加工中产生的稻壳、米糠、碎米却成了宝贝。目前万源粮油已经建立了利用稻壳发电、利用稻壳灰加工白炭黑提炼硅胶和单晶硅、多晶硅,利用米糠压榨米糠油,再从中提炼维生素E、谷维素,利用筛选下的碎米支撑米乳的多条生产线。同样靠全产业链谋取利润的还有益海。虽然益海去年开工率也不足,但利润却不低,原因就是他们收购了佳木斯周边很多稻米加工厂的稻壳用来发电。每吨稻壳的发电量相当于0.67吨煤,益海不但拥有每年利用稻壳发电2160千瓦时的能力,还投资建成了日处理30吨稻壳灰的加工车间。变废为宝的生产工艺让益海每加工一吨水稻可以赚取700元的利润。目前水稻加工企业加工率不足的情形是黑龙江省产业发展的瓶颈,产业洗牌也是一种必然,龙江的水稻加工企业在加工上走产业链之路,在销售上走品牌之路就一定会冲破目前的难关。2、稻米品牌多而杂,品牌效益不显著由于黑龙江省稻米品牌数量繁多混杂,在市场上没有真正形成竞争优势,反而导致严重的同质竞争。五常市现有水稻加工企业280家,依法注册的大米品牌多达150个,正在申报的品牌有59个。更夸张的是牡丹江市围绕镜泊湖区域的上百余家大小米厂的产品品牌达100多种,有时候一个米厂会使用2~3个品牌用以区分高中低档品质大米,全省大米产品品牌多达上千个。大米企业各自为战难成气候,造成了黑龙江优质稻米品牌间市场竞争力的内耗,同时更增加了控制市场的难度,使得大批优质稻米通过批发市场的低端渠道流到外地。此外,贴着“黑龙江优质稻米、五常大米”等标志满天飞的假冒伪劣稻米在很多市场上招摇过市,这就使得市场上到处都是黑龙江大米,出现了“不是黑龙江米冒称黑龙江米”的鱼龙混杂的景象。消费者难以通过品牌辨别黑龙江省各地大米品质好坏,更不用说辨别假冒伪劣稻米,从而使独立的企业形象难以在公众心目中得到认可,造成品牌效益低下。三、发展重点1、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不仅承担着稻米生产、储运、加工、流通等功能,更是黑龙江省稻米品牌整合的主导力量,龙头企业的发展速度与水平决定着全省大米品牌整合的速度及水平。对黑龙江省域内大米加工企业,根据企业的纳税额、经销量、诚信度条件,确定若干个大型加工企业为品牌整合主体,并引导整合主体间联合、兼并、重组,逐步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粮食产业集团。2、整合区域品牌2012年底,五常市进行了稻米品牌整合工作,并出台了整合实施方案。目前,应总结五常市稻米品牌整合经验,由县到市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扩大范围到全省,制定完善的全省整合方案。在保留“五常大米”、“方正大米”、“响水大米”等品牌基础上,黑龙江省内所有大米加工企业必须统一使用“黑龙江大米”品牌,企业自主商标、原料产地、加工地址等信息作为附属信息进行标注。统一包装物管理使用,大米包装物参照政府采购的方式,统一指定厂家生产,并在包装物上标明号段,每个企业使用不同的号段,实行严格的发放登记制度,备查。有条件的企业可自行使用物联网、二维码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加密防伪。稻加工行业中国的水稻分为南方种植的籼稻和北方种植的粳稻两个品种。相对江南各省,黑龙江种植水稻的历史比南方水稻晚的多,有学者考证东北水稻是明代晚期开始在鸭绿江、松花江流域的平原地区开始种植的,品种和生长气候环境与南方水稻都不相同,品质也优于南方的籼稻,可一直以来种植区域分散、面积很小,没有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品种。建国以后,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特别是黑龙江水稻集中地表现出北方寒地水稻的优势品质,很快成为国内著名的粮食名品。黑龙江是中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优质水稻的主要产区。“中国大米好在东北,东北最好的大米在黑龙江”,已经成为市场和消费者的共识。“黑龙江大米”作为极具市场号召力的粮食品牌,充分显示了黑龙江这个粮食大省的农业品质和实力。一、行业现状黑龙江省种植水稻已经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水稻也成了继玉米之外黑龙江省第二大粮食作物。2012年全省水稻总产量为2171.2万吨,2013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09万亩,比上年增加278万亩,水稻总产量达到2220.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黑龙江省已是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生产量和商品量大省之一,在全国稻米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黑龙江省大米协会统计,截至2013年,全省大米加工企业1376个,年生产加工能力5255万吨,年产大米1063万吨。2013年,黑龙江省共有年处理稻谷能力10万吨以上的大型稻米加工企业63家,5万~10万吨中型加工企业310家,省级以上产业化稻米加工龙头企业76户。全省稻米加工业已走在了全国前列,大中型加工企业占全省稻米加工企业总数的27.1%,大中型稻米加工企业居全行业19.5%(全国水平为15.4%),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稻米加工大型企业加快向东部佳木斯、鹤岗、牡丹江及农垦建三江和中西部地区哈尔滨、绥化等水稻主产区集聚,2012年全省6个水稻主产市及农垦系统加工量占全省稻谷实际加工总量的89%。全省稻米加工企业已从小企业、小作坊、小米碾分散经营为主体演进为大中企业和集团化经营占主导地位的格局。稻米加工企业强大的加工能力为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加工基础。2013年全省规上水稻加工企业共计453户。其中:哈尔滨143户,佳木斯119户,双鸭山41户,鸡西34户,鹤岗30户,齐齐哈尔28户,绥化26户,牡丹江16户,大庆6户,伊春6户,七台河4户。全行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14.73亿元,利润总额44.02亿元,上缴税金总额26.08亿元,资产总额376.66亿元,负债总额202.45亿元。二、存在问题1、加工企业产业链短,开工不足,严重亏损近年来,由于稻贵米贱使企业未加工先亏本,稻米加工业陷入始料不及的窘境。截至2013年12月30日,黑龙江省水稻收购累计1606万吨,占商品量91%,其中政策性收购量所占比重较大,对市场构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关内及南方销区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上涨动力不足。收购量虽然饱和,但是收购价却在上涨。国家对水稻实行保护价,2012年水稻收购价格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