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三教学质量调测文科综合(地理部分)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表为世界不同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数据表,回答1--2题1925年1950年1975年2000年2025年(预测)①53.863.973.877.283.3②25.041.461.275.382.2欧洲37.952.467.374.881.3③48.561.671.870.273.3④9.517.424.736.750.61.①、②、④三地对应的区域为A.北美地区、亚洲、拉丁美洲B.大洋洲、亚洲、拉丁美洲C.拉丁美洲、大洋洲、亚洲D.北美地区、拉丁美洲、亚洲2.关于③大洲的描述正确的是A.该大洲的城市人口总量较少B.城市主要分布于大陆北部C.该洲的人口主要分布于海岛D.目前该洲的人口出生率较高读1990-2006年我国石油生产量与进出口量趋势(以消费量衡量)图,回答3--4题。3.我国石油转为净进口的时期出现在A.1992—1993B.1993—1994C.2003—2004D.2005—2006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量持续下降B.消费变幅比较小C.出口量总体增加D.受国际影响较小读1978—2009年中国水稻生产重心演变轨迹图,回答5—6题。5.我国水稻生产重心演变轨迹的特点是A.整体向西北移动B.1990年前改变了三次C.1990年后移动速度变快D.2000—2003年移动最大6.我国水稻生产重心的演变轨迹表明A.新增面积集中在中部B.不同地区增产差异小C.地域范围不断缩小1978198119841978198419871994199019972000200320062009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1978—2009年中国水稻生产重心演变轨迹0%20%40%60%80%100%120%140%160%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生产量/消费量出口量/消费量进口量/消费量D.传统区产量比重下降读西北地区不同季节日照时数图,回答7--8题。7.a、b、c、d对应的季节分别是A.春季、夏季、秋季、冬季B.秋季、夏季、春季、冬季C.秋季、夏季、冬季、春季D.春季、秋季、夏季、冬季8.不同季节日照时数均呈“两边少中间多”的格局,影响因素主要是A.海陆位置B.昼长C.地形D.云量流域缓冲区从地貌角度看,是指洪水最容易泛滥的地区。缓冲区的宽度除考虑河流大小级别外(级别值越小,流量越大),还考虑河流所处的地形(数值越大,地势落差越小)。结合下图和属性数据回答第9题。9.下列GIS图层,能准确分析出流域洪涝状况的是缓冲区缓冲区缓冲区缓冲区ABCD650700750850800850800750700600650乌鲁木齐兰州西宁75°85°95°105°35°40°45°乌鲁木齐西宁75°85°95°105°35°40°45°兰州800900800700600乌鲁木齐西宁75°85°95°105°35°40°45°兰州700800800700600500乌鲁木齐西宁75°85°95°105°35°40°45°600650500400600600500400300兰州abcd1234567属性数据河流级别地形属性13223241516171下图为某日不同地点太阳高度(不考虑负值)日变化幅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10.一年中,a值的变动范围是A.19.5°~66.5°B.23.5°~70.5°C.19.5°~90°D.0°~70.5°11.在a值为45°且减小的时段内A.甲点昼长逐渐变短B.乙点自转线速度变小C.丙丁两点纬度差变小D.丁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卷II注意事项:①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②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③本卷共6题,160分。36.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材料一:读世界某区域≥10℃等积温线分布图和A、B两地的气候统计资料。材料二:甲国旱地作物面积的统计表。1999年(万公顷)2008年(万公顷)甘蔗105.6124.1旱稻240296.3小麦831.2855棉花293282(1)简析①、②两地积温差异。(10分)(2)判断B地的自然带类型,并解释形成原因。(6分)(3)说明甲国旱地作物面积变化特点,并分析这种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14分)37.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反映了某一城市产业发展的对外辐射能力,其大小取决于该城市的AB②①1000080006000400025001000甲90°80°70°30°20°1000国界线河流等积温线A01020304014710月气温/℃0降水/mm255075100B01020304014710月份气温/℃0降水/mm50100150200a90°纬度太阳高度日变化幅度0°甲乙丙丁产业状况及与周边城市的距离。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材料一:淮海经济区及内部各城市产业联系强度示意图。材料二:淮海经济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1)简述淮海经济区各城市产业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简析徐州产业联系强度大的原因。(10分)(2)简述山东曲阜旅游资源特色并分析省外游客在此停留时间短的原因。(8分)(3)描述有机磷的垂向分布特点,简析从20cm处到表层变化特点的原因。(8分)苏北区内部鲁南区内部豫东区内部皖北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0.0250.020.0150.010.0050莱芜泰安济宁菏泽开封商丘周口亳州阜阳蚌埠宿州淮北徐州枣庄临沂日照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大产业联系强度黄海铁路城市曲阜遗产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中小湖泊12202428323604080120160200有机磷/(mg·kg-1)深度/cm淮河入湖口沉积物有机磷垂向分布2012年高三教学质量答案1.D2.A该题组主要考核对各大洲城市化特征及进程的理解,难点在于对拉美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判断。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速度缓但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相反。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亚洲和非洲城市化水平比较低,而南美洲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则比较高(即“虚假城市化”,提示: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请关注。)。所以解答该题组的关键在于先区分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大洲(北美、欧洲和大洋洲)和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大洲(亚洲、拉丁美洲,当然还有非洲),再判断出拉丁美洲,即②;三个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大洲是比较难判别的,但通过已知的欧洲和第一题判断出的北美洲,再判断出③是大洋洲就比较容易了。3.A4.C该题组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和了解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常识。从图上看有4个量:生产量、出口量、进口量和消费量,3个比值且分母都是消费量,所以第3题的解答比较方便,找到进口量/消费量线何时超示出口量/消费量线即可;虽然从图上看生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消费量线是逐步下降的,这只能说明是消费量增速度大于生产量和出口量之故,不能说明生产量和出口量是下降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4个量都有是增加,这是常识。5.C6.D该题组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第5题主要是读图,我国水稻生产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移动,1990年后移动速度变快(相同时间内移动距离大一些),移动距离最大的是2003—2006年,比较容易错的是选项B,图上看好象是移了三次,其实每年都在移(只是图是没有显示而已);水稻生产重心的移动实际上是指我国水稻总产量的区域变化,就是北方特别是东北总产量增幅大于南方传统水稻产区。7.A8.D该题组主要考查对季节划分、影响日照长短因素的理解及其区域应用。第7题中的冬、夏季节是比较好判断出来的,但判断春、秋季就比较难了(即选项A、D比较麻烦),其实这除了要综合考虑影响因素外,关键要看春、秋季的平均昼长,无论是按常用的气候统计方法(春季是3、4、5三个月,秋季是9、10、11三个月)还是天文四季(春分至夏至为春季,秋分至冬至为秋季)划分方法,春季的平均昼长都长于秋季,所以日照时数要多一些,选A。而对于同一季节来说昼长是一样的,因此西北地区日照时数东、西两侧较多的主要原因是阴雨天稍多。9.A该题主要考查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流域缓冲区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对题干的分析才能得到:流域缓冲区其实是“洪水最容易泛滥的地区”,其范围的大小与河流级别、地形等因素有关,根据这些信息结合图示不难得出:该河干流流经地区缓冲区宽,支流流经地区缓冲区窄,即选A。10.C11.B该题组主要考查对地球运动及其意义的理解,属难度较大的题目。从图上看,这是某个半球各地某日的太阳高度日变化图,丙点为正好出现极昼的纬度位置(因为没有极昼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致的,而出现极的地点则是正午太阳高度与午夜太阳高度之差,而丙点即为分界点位置),甲点为太阳直射纬度。一年之中,当甲、乙重合并位于赤道时,丙、丁重合并位于极点(即为春、秋分日),此时a值最大达到90°;而该半球夏至日时,甲点纬度为23.5°,丙点为66.5°,此时乙点纬度为47°(由甲点与赤道对称),正午太阳高度为66.5°,而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7°(乙、丙两点正午太阳值与日变化值相等),此时a值为19.5°。由上述分析可知:a值由90°→19.5°即为春分日至夏至日这段时间,当a值为45°且减小的时候就是太阳直射15°且向更高纬度移动的阶段,因此甲点纬度增加昼增长、丙丁两点纬度差增大、丁点正午高度增高,只有乙点纬度增大自转线速度变小。36.(1)①大于②(2分)①地海拔较低(2分);冬季受副高控制、暖湿西南风影响不到,多晴热天气,终年气温较高(2分)。②地海拔较高(2分);受暖湿西南风影响(地处西南风迎风坡),阴雨天多,降低了气温(2分)。(2)热带(稀树)草原带(2分)地处低纬,热量充足(2分);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2分)。(3)变化特点:甲国2008年旱地作物总面积比1996年增加。(2分)(若回答出每一种作物具体变化特点,且表述正确,也可得分)负面影响:灌溉用水增加(2分),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盐碱化加重(2分);毁林扩耕(2分),易造成河流泥沙淤积,加剧洪水泛滥(2分);生态破坏(2分),生物多样性受损(2分)。37.(1)分布特点:中部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大,周边地区小(2分);产业强度大的城市大致沿京沪线分布(呈南北走向)(2分)。原因:铁路枢纽,交通便利(2分);四省交界,位置优越(2分);工业发展历史早,经济基础较好(2分);产业集中,内部联系程度高等(2分)。(答出三点即可)(2)以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或以孔子儒家文化为主的景观)为主(2分);旅游资源景点相对集中(集中曲阜市及周边地区)(2分)原因:旅游资源集中(或只有“三孔”旅游资源知名度高)(3分);便利的交通条件便利旅客随时离开(3分)(回答:旅游线路、旅游项目较少;旅游基础设施、环境条件、服务等不足等,酌情给分)(4)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并最终趋于稳定)(2分)从20cm处到表层出现明显增加趋势(2分)原因:大量围湖造田,农田的面源污染致使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加剧(2分);淮河流域大量未处理的工业废水经淮河进入洪泽湖,加重湖区污染。(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