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全国理综生物答卷剖析及启示zkwanghai@163.com《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卷)》,在题型、题量、赋分、考查方式上仍保留2011年新课程卷的命题模式,没有太难、太偏的题。考查的知识都是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代谢、调节、遗传、生态)。从必考题目中可以看出三本必修教材分值明显分布不匀,必修三所占比例大,必修一、必修二所占比例小。如必修一和必修二均只有两道题,分别占17分、16分;而必修三包括4个选择题和2个非选择题,仅“神经调节”这一个知识点就出了两道题,共占42分。从近两年全国各地的理科综合测试卷来看,也可发现这样一个趋势,必修三所占分值正在逐步变大。在选考题中,39题考查的是植物组织培养内容,但涉及到必修一的内容;40题考查的是基因工程。(一)选择题1.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A.tRNA种类不同B.mRNA碱基序列不同C.核糖体成分不同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题情剖析】本题文字量98个字,叙述较为简洁。题目以细胞的成分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蛋白质的组成、结构、转录、翻译等过程。题目中的关键词有“同一物种”“两类细胞”等。属于考纲中“理解能力⑴: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掌握程度“Ⅰ级”层次要求。本题答案为B。【答卷剖析】本题考生平均得分为5.17分,难度为0.86,属于容易题。从考生答题结果来看,大多数考生对于本题都能够正确作答。由于本题是考查蛋白质结构、蛋白质合成与mRNA关系的题目,属于生物学中最为重要的知识点,也是中学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的内容,考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非常牢固,少部分同学选A可能是对翻译过程没有真正理解。2.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别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题情剖析】本题文字量86个字,叙述较为简洁。题目主要考查细胞癌变的知识。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而抑癌基因才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病毒癌基因”一词超过部分考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没有相关的叙述。该题属于考纲中“理解能力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掌握程度“Ⅰ级”层次要求。本题答案为D。【答卷剖析】本题平均分为4.6分,难度为0.77,属于容易题。这是一道考查细胞癌变的原因、特征的题目,在新教材中属于重点内容。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难度不大,本题考生的得分率也比较高,说明考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较好。有一部分同学选C主要是因为记忆模糊以及对“病毒癌基因”一词生疏所致。3.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题情剖析】本题文字量74个字,叙述较为简洁。题目主要考查水盐平衡的有关知识。题目的关键词有“长时间未饮水”“机体脱水”等。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增加,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属于考纲中“理解能力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掌握程度“Ⅱ级”层次要求。本题答案为B。【答卷剖析】本题平均分为5.09分,难度为0.85,属于容易题。本题主要是关于渗透压的调节过程的考查。考生作答情况良好。部分考生出现错选,主要原因是考生对该生理过程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真正理解以及出现记忆短路所致。(二)非选择题29.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⑴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通过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⑵萌发过程中在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mg。⑶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mg·粒-1·d-1。⑷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原因是。【题情剖析】本题文字量260个,文字量大,且伴有图解,叙述较为复杂。本题涉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变化,主要考查考生对坐标图的分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考查考生识图、分析、计算能力,是一道集基础知识理解和综合能力考查的题目。该题属于考纲中“实验与探究能力⑵: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理解能力⑵: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掌握程度“Ⅱ级”层次要求。参考答案:⑴葡萄糖,呼吸⑵72-9626.5⑶22⑷下降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答卷剖析】本题平均分及难度系数见左表,该题属于难题。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对于题目的理解有偏差、识图能力有欠缺或者计算方法使用不当,同时考生在阐述某些生命现象发生的原因时难以有效地组织语言,导致所做答案表述不够清晰、逻辑上有错误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得分减少。考生答题主要错误如下:1.题目的图文信息理解不到位。表现如下:①识图能力有欠缺:如图中描述的是玉米种子的干重和胚乳的干重的变化,很多考生根本就没有弄清这两种干重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两种变化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导致考生答第⑵小题和第⑶小题时不知如何下手,如第⑶小题标准答案为“22”,由于此题需要考生认真审读题目和图中的信息,并且做出数据的选择和换算,能够正确作答的考生比例不到1/3。②本题的第⑷小题的条件和设问是“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很多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个实验的前提条件是“黑暗”,错误地认为该实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看清题目问的是种子干重的变化,将答案错写成胚乳的重量变化;没有看清题目问的是种子干重变化的趋势,将答案错写成是变化速率加快或变化速率减慢等等。2.表述不清,答案匪夷所思。上述特征突出表现在第⑷小题。如最后一空要求答种子干重下降的原因,考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如“时间越长,种子所需水分越多,当水分被烘干时,种子越轻”“当胚乳干重减少至0,胚乳的营养物质消耗完毕,种子可进行光合作用”“营养物质基本上已消耗,不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胚乳大量减少供应趋于平稳”“胚乳消耗完了,没有营养物质;萌发的种子分化成幼苗”等等。3.答题不规范,错别字较多。如有的考生由于答案写错位置而失分,如第⑷小题有两个空,其中的“下降”这个应该答在第一个空,后面的原因应该答在第二个空。结果有的考生却把“下降”这个答案写在第(3)小题这个空上而导致全部失分;还有一些考生在答第二小题第一个空时答成了72和96,还有一些考生将“下降”写成“下将”,将“呼吸”写成“呼息”,将“降低”写成“降底”等。31.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⑴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性基因突变为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⑵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题情剖析】本题文字量400个字,文字量大,叙述复杂。本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鼠的毛色异常性状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来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生物变异等。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获取题干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书写能力。属于考纲中“理解能力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有关生物学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掌握程度“Ⅱ级”层次要求。参考答案:⑴1:1隐显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⑵1:1毛色正常【答卷剖析】本题平均分及难度系数见前表,该题难度适宜。考生答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⑴审题不仔细,出现不必要的丢分:题目明确表述了“只涉及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但有些考生仍然答“1:1:1:1”“后代性状无性别之分,所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等。⑵答题语言表述不规范:在回答本题第一问时,有的考生没有说原因而直接陈述结果,从而失分较多。只有少部分考生能言简意赅答出要点。大部分考生虽然答了很多,但答不到要点。如有的考生答成“因为只有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其后代异常毛色和正常毛色比才符合孟德尔杂交规律”“因为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所以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等。⑶答案错位过失性失分:试题第一问的前三个空应是从左到右排列,下面是第四空。有的考生第一空不会做,便直接把第二空的答案写在了第一空的位置上,导致后面的答案全部错位等。32.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⑴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填“不同”或“同一”)种群。⑵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⑶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题情剖析】本题文字量440个,文字量大,材料新,采用类比推理命题,叙述较为复杂。本题以生态系统为背景,主要综合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构成及验证假设的实验设计,通过生态情境来考查教材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能否用生物学术语和判断来回答相关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中“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掌握程度“Ⅱ级”层次要求。参考答案:⑴同一⑵群落⑶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答卷剖析】本题平均分及难度系数见前表,该题有三处是选填题,因此考生答题相对容易一些。常出现的错误如下:⑴基础知识、核心概念不清楚:由于考生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区别等知识不清楚,所以在答题时,有的考生判断雌、雄鹿群属于不同种群,有的考生将该草原上的几种动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构成一个种群或一个生态系统等。⑵实验设计、分析能力有待加强。本实验设计中,抛出物体的距离应相同其结果才有意义,有些考生却选择了设计抛物距离不同来实验;实验结果预期应是丙组平均时间小于甲乙组,鹿角效应假说才成立,但很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