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201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专题复习辅导(兼顾新课程高考和大纲版高考,兼顾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考情分析】1.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命题突出对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考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无论是文科综合试卷还是历史单科试卷,都无一例外地重视考查历史学科与时政热点、焦点相关的知识点。其目的是体现“学以致用”、“资政教化”、“以史为鉴”的历史学科功能,发挥历史学科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的应用作用。2.从考查的题型来看,既有选择题,亦有学科内综合题,还有文科综合题。如:全国卷考查的“长城”题、“三农”问题题、“铁路交通”题、“振兴东北”题、“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题等等,地方卷中有“民族问题”题、“世界金融危机”题、“社会救济与民生问题”题等等。3.从考查的切入点(选点)来看,既有直接考查对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如:“三农问题”题,“世界金融危机”以及应对策略,“民族问题”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策略,等等。也有考查时政热点问题在历史学科上的折射,属于间接考查的方式。但总而言之,以间接考查为主要命题手段,直接考查为次要方式。4.从考查的分值份量来看,时政热点问题在历史试题中都占有一定的份量,有的以很隐晦的形式切入,如:2010年高考文综浙江卷第39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实际上折射的是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的时政热点,2011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直接考查苏联解体2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这些内容都应该计入时政热点分值当中。随着新课程高考范围的不断扩大,考查时政热点问题的历史试题将更多地体现在试题当中,中学师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5.时政热点题的形式,主要包括“长效热点”题,也就是说考查的主干时政热点是长期存在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属于热点的问题,如:“三农”问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等等。也有“短效热点”问题,主要以周年的形式出现的,如:2010年是新中国成立61周年,国际妇女节100周年、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60周年、深圳特区建市3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等等。与2011年相关的历史周年问题是: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61年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开始和总理衙门设立;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主权;1901年《辛丑条约》和清末“新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华盛顿会议召开;1931年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1941年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皖南事变爆发;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1年中国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提出、不结盟运动开始;1971年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等等。与2012年相关的历史热点问题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1862年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和中国洋务运动开始、林肯颁布《废除黑奴制度》法令;1872年轮船招商局创办、清朝派出首批留学生;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892年爱迪生获得双向电报的专利权;1902年《英日同盟》签订;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九国公约》签订;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1942年中共延安整风运动开始;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1962年古巴导弹事件;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中日建交;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八二宪法”通过;1992年中共十四召开、市场经济体制提出;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等等。【知识交汇】◆长效热点问题:古今中外“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近年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1.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解决民计民生问题,如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或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等),确保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役负担。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这一主张最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3.美国罗斯福新政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措施是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当时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历史作用。4.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1)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具体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合理调整工商业等。(2)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采取的举措是: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后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大伟大创举”。这“两大伟大创举”分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农村经济的振兴,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意义。(5)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措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科技、文艺、制定教育方针,发展各级各类人民教育事业,加强教育立法,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广播影视、报业、互联网。(6)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长效热点问题:中美关系核心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2)19世纪末“门户开放”,独立侵华。(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长效热点问题:中日关系核心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1.友好交往:(汉朝至宋元时期)2.对抗与友好并存:(明清时期)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3.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成为亚洲的强国;(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④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从俄国手中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即南满铁路);⑤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⑥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⑦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⑧1937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4.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5.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长效热点问题:中俄关系(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掠夺中国的领土面积最多。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沙俄利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先后占领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地区共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致力于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辛亥革命时期,乘机控制外蒙古,后来又利用外蒙古独立问题,把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吞并。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华行列。(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二战”后期,与美英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出卖中国的外蒙古。(3)新中国成立后,10月2日,前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在政治上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上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造一百多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