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2.真理的属性特点解读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与谬误真理谬误区别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联系真理与谬误相互统一,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1.(2010·全国卷Ⅰ)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解答的能力。A说法错误。B观点正确,但未准确反映题意。材料中的“断言”实际上是一种预测,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性思考并付诸实施的过程,C符合题意。D错误,建立在正确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才是可靠的。•答案:C•2.(2010·新课标全国卷)2008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后来的观测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时间误差只有15秒,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①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②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③预测所依据的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预测被证实证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的基础地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认识、实践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科学家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精确预测,说明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也说明经过实践检验,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是正确的,①②当选。③④本身错误,理论作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同时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答案:A•3.(2010·全国卷Ⅰ)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特征和真理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组织和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的能力。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体现了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同时也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①②当选。③说法错误,应该是对已有理论进行辩证的否定。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故④错误。选A。•答案:A•4.(2010·四川卷)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④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论中人的认识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正确判断能力,人类对气候的认识,从1898年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变化很大,因此,①②正确。③项“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是错误的,人类认识是前进的。④项否认了认识的任务,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人的认识等相关知识。•答案:A•5.(2009·全国卷Ⅱ)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②错误,否认了认识的相对独立性,认识不完全随认识对象的改变而改变,它可能超前可能滞后。③错,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事物的变化。①④切题,故选B。•答案:B•6.(2009·淅江卷)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冰川豹蛛”的认识过程,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有关原理,故选D。①表述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③表述错误。•答案:D•7.(2010·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解析:考生首先要明确答案范围是认识论的范畴,其次要仔细研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展示台”、“大学堂”、“助推器”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涉及的知识点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从“新驿站”我们可以得出认识具有无限性。最后,考生要把相关知识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堂”、“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8.(2010·福建卷)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形成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解析:本题以古今有关民本思想、典故和有关讲话为素材,体现了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问考查哲学模块,知识点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解答是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变化作答。•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9.(2009·江苏卷)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