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2013)研究报告(简本)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二0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本报告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项目《中国梦的实现与美丽中国建设瓶颈问题的突破》阶段性成果)一、研究背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美丽中国“五位一体”战略布局进行了进一步深化,标志着美丽中国建设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尤其强调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的融入。习近平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全国首家“美丽中国—中国梦”研究机构——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对“美丽中国”进行了持续而深入地研究,成立“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课题组,课题组成员认为“美丽中国”概念是美学概念、生态学概念和社会学等多学科概念的统一,是学术概念与治国理念的高度统一,是时代趋势、人民呼声与集体智慧的统一。它有三个基本点:一是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三是“美好生活”这一奋斗目标。因此,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是世界视野、国家高度和百姓感受的统一,是中国价值、中国目标和中国道路的统一。而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五位一体的建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参见图1:“美丽中国”概念模型图)图1:“美丽中国”概念模型图《“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2013)研究报告》是“美丽中国”省区“五位一体”建设水平的研究报告。“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课题组密切结合党中央精神,深入研究“美丽中国”的深层含义,广泛参考“美丽中国”建设相关研究成果,在去年指标体系基础上优化“美丽中国”省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考察的权生态文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美好生活重,增加反映生态本底、生态文明制度、环境治理、环境友好等指标,以刚性数据评价“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2013)研究报告》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项目《中国梦的实现与美丽中国建设瓶颈问题的突破》阶段性成果。“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课题组成员将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完善“美丽中国”建设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和权重分配,科学评价“美丽中国”建设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港澳台地区因统计口径不相同,也暂不包括在本报告中。课题组顾问:邓玲: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顾问。课题组负责人:蔡尚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程励,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执行所长,美国普渡大学VisitingProfessor;韩海军,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公众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课题组核心成员:龙莉、李碧雄、曾武佳、李建华、倪云鸽、帅志强、倪新亮、马康虎、李杰、龚勤林、黄勤、宋传超、杨清华、宋艳丽、金霞、邓旭、喻莉、张莎、李雨桐、唐璐、骆世查、王司雯、高慧玲、罗翩、符彬、何少阳、瞿如剑二、指导设计原则和指标体系构建“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美丽中国”的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五位一体”建设综合发展、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客观科学地测评相关省区的建设水平,促进各地深入、有效建设“美丽中国”。(一)指标设计的指导原则衡量指标的选择要求既要充分反应出各个省区“美丽中国”的建设现状,也要呈现“美丽中国”省区建设力度和潜力。“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课题组成员在参考国内外城市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导向性、合理性、客观性、开放性等指导原则选取评价指标。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作用,激励各省区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有效地加快科学发展进程。指标设置要与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习近平讲话和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等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标衔接一致,以增强指标体系的政策导向与实践意义。合理性原则。指标选取符合逻辑,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论证性。测算方法基于学界现有的研究基础。在坚实的学理基础上,征求相关领域专家意见,选取充分反映“美丽中国”三个基本方面建设水平的指标。客观性原则。指标选择具有客观性,同时兼顾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可获得性,使指标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开放性原则。指标体系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根据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对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和修订。(二)指标体系根据以上指导原则,“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由生态维度、经济维度、政治维度、文化维度、社会维度构成,分别反映生态之美、发展之美、治理之美、文化之美与和谐之美,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框架如图2所示。“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指标体系坚持开放性和动态性原则,在2012年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增加了反映环境治理、环境信息公开、生态文明制度、生活质量等指标。由生态维度、经济维度、政治维度、文化维度、社会维度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构成。相关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指标体系总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单位备注一、生态维度(一)生态质量1.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处正指标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处正指标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处正指标4.每万人拥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公顷/万人正指标5.每万人拥有的森林及草原面积公顷/万人正指标6.建城区绿化覆盖率%正指标(二)环境治理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正指标8.污水处理率%正指标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正指标二、经济维度(三)环境友好1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逆指标11.单位GDP主要废气污染物(SO2、NO2、烟粉尘)排放量千克/万元逆指标12.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吨/万元逆指标(四)经济结构1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正指标14.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正指标(五)发展绩效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正指标16.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元正指标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正指标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正指标19.农村居民纯收入比上年增长%正指标三、政治维度(六)环保作为20.节能环保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正指标21.是否能够通过网络途径查询环评项目的详细内容正指标22.是否制订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正指标23.近一年内是否发生重大环境事逆指标件(七)政治进步24.是否设有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正指标25.是否推行和试点官员财产公示正指标26.是否实施差额选举正指标四、文化维度(八)文化传承27.世界文化遗产地数量处正指标28.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处正指标29.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个正指标(九)文化投入30.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正指标31.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个/百万人正指标32.每百万人拥有文化馆数量个/百万人正指标33.每百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数量个/百万人正指标(十)文化消费34.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娱乐的现金消费占全年消费支出比重%正指标35.农村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娱乐的现金消费占全年消费支出比重%正指标五、社会维度(十一)民生投入36.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正指标37.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正指标38.住房保障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正指标39.医疗卫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正指标(十二)生活质量40.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正指标41.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正指标42.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辆/万人正指标43.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人/万人正指标44.平均受教育年限年正指标45.平均预期寿命岁正指标1、生态之美——生态建设指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19次提及“生态”,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中的突出地位,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应突出生态指标的分量,才能更加科学地评价生态建设情况。该项评价的二级指标设置为生态质量与环境治理。生态质量指标设置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每万人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评价体系加强了对环境治理考察,下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3个指标。生态建设指标主要反映生态环境现状和环境治理程度,体现保护生态和环境治理的要求。表2生态之美——生态建设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说明生态质量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处)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综合反映了省区的生态本底及生态优美程度,是衡量省、市自然资源多样性、自然生态优美程度及受保护程度的重要指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充分反映了建成区内绿化状况,衡量建成区内对环境的保护力度。每万人拥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万人)人均数据反映了生态资源实际状况,是反映整体生态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环境治理污水处理率(%)反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程度。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反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情况。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已成为省区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要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民在良好的环境下生活,需要监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情况。2、发展之美——经济建设指标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等指标的权重。根据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建设理念和习近平“美好生活”思想的基本要求,经济指标包涵了环境友好、经济结构以及发展绩效。其中,环境友好设置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①、单位GDP主要废气污染物(SO2、NO2、烟粉尘)排放量、单位GDP废水排放量3项三级指标;经济结构设置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消费占GDP比重2个三级指标;发展绩效设置为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等6个三级指标。经济建设指标主要反映优化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体现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要求,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表3发展之美——经济建设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说明环境友好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吨/万元)这些指标反映了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资源节约与利用效率,把资源消耗同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指标体系,更能体现美丽中国的经济含义,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单位GDP主要废气污染物(SO2、NO2、烟粉尘)排放量(千克/万元)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吨/万元)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省、市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反映优化经济增长需求结构的指标,提高消费需求贡献率,可以促进三大需求拉动的平衡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绩效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元)这些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选用人均,既体现发展第一要义,又体现“美丽中国”的构建以人为本,同时选用增长速度,充分考虑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动态变化,以衡量“美丽生活”的实际绩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