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实用文本阅读检测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检测卷(十六)实用类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叶笃正:呼风唤雨,气象之侠“呼风唤雨”这个词,多用于形容那些行走于江湖、出没于山林、身手不凡的“侠行客”,金庸小说中不乏这样的人物,一腔热血,满身武艺,铁骨柔肠。“呼风唤雨”也常被引来形容气象学家。观天象,识云气,寻规律,定行止,这就是气象学家干的活。气象研究者的目标,似乎就是要把自然的天气现象掌控在自己手中。“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侠”之兴味,正在其中。获得2005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气象学家叶笃正,就是这样一位“侠”。巧得很,治学严谨的“大侠”叶笃正,在业余时间恰恰喜欢阅读武侠小说,金庸和梁羽生是他的最爱。欣赏武侠小说,领略侠者风范,抛开科学家的身份,把自己置身于离奇惊险的侠客处境中,一路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叶笃正说:“脑子必须用,否则会生锈,如果绷得太紧了,弦就要断,因此要张弛有度。”瞧,一张一弛,又是侠之风骨。“侠”者的思维,往往上天入地,出入自如。叶笃正研究青藏高原气象,首先指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大气的一个巨大热源。后又爆出“冷门”观点:青藏高原在冬季是冷源。凭着这一热一冷之说,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侠客擅智,智的深邃在于能集各门派之所长,兼容并包。叶笃正创立的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即是如此,不仅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阻塞高压天气系统的生成、维持和移动提供了一种动力学解释,为气象学的研究开辟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叶笃正的侠智“秘笈”还有:于上世纪60年代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为中国的天气预报奠定了重要基础。侠之能者,呼风唤雨;侠之杰者,古道热肠。金庸在他的小说中所标榜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叶笃正便是一位爱国侠者。1950年,在新中国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冯慧在美国登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回国后,叶笃正的科研条件远没有在美国那样优越。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工作地点是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整个气象室十多位成员,却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实验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提起当初白手起家的经历,叶笃正似乎不觉得苦,而是沉浸在当时踌躇满志的情绪中。2叶老一生都在默默地为我国气象学、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殚精竭虑,以一个气象学家的独到眼光关注着我国的经济与民生,关注台风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自然灾害后的保险索赔,研究可以量化的未来,让人不能不叹服和尊奉他为科学领域的侠之大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改革开放,使进入古稀之年的叶笃正将气象研究的眼光,从祖国,从一国的经济,一国的民生,一国的环境发展超脱出来,放眼全球,放眼全人类,将侠者的境界提升到了极致。如今说起“全球变化”,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也对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这些概念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不只是普通人还意识不到人类的活动可以导致气候变化,就连一些气象专家也说,“什么全球变化不全球变化的,关我们什么事,它要变就让它变去好了”。叶笃正顶住了不被认可的压力,将这一气象研究事业推行到底。正是因为有这样大侠大智的胸襟,2003年,叶笃正又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人类无节制的活动可以导致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牵制了人类的活动,这种彼此的交叉互动,会把人类带入一个无法返回的困境。人类必须限制自己的行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至此,叶笃正将中国的气象研究扩充为一个更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叶笃正以他毕生的侠行,刷新了人们的传统侠义观。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人类,笃行忠正,此真乃新时代侠者之榜样!1.通读全文,分点概括叶笃正对气象学的贡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何理解“叶笃正以他毕生的侠行,刷新了人们的传统侠义观”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哭泣的昆虫徐鲁法国作家法布尔的一生,是为昆虫的一生。他活着的时候,他尝了生活的贫困和来自人世间的歧视与偏见的滋味,而惟一能够给他带来温暖与安慰的,是他所钟情的昆虫世界。3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雷翁村的一个农家。贫穷的乡村生活并没有给他的幼年送来玫瑰花,可是,慷慨无私的大自然,却给这个天真纯朴的孩子送来了鸟巢、蘑菇、蟋蟀,以及白鹅、牛犊和绵羊等等。他小时候对花草虫鸟一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当他一心惦记着一只小鸟的时候,他往往是非要亲眼看见鸟巢、鸟蛋和大张着小黄嘴的鸟娃娃不可,说什么也得看。整个中学阶段,小法布尔家因为生计所迫,几次迁居,漂泊不定。15岁那年,他报考一所师范学校被正式录取。毕业后,他进入一所中学当上了一名教师。有一次,他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课间休息时,他在一堆石头上突然发现了一个垒筑峰状的精巧蜂窝。仿佛是电光一闪似的,他自幼年起就十分感兴趣的、而且一直保留在心灵中的那个昆虫生活的一角,一下子被照亮了!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虫心”就像一窝正在晒着太阳、睡着午觉的小山鹁,被一位偶尔走过的行人一下子给惊醒了,纷纷张开了晶亮的翅羽。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为昆虫书写传记和生命史的人。他觉得,他从小时候就开始憧憬的,“可以用尊姓大名,向田野大舞台上成百上千的演员们,向田边小道旁或成百上千冲我们张开笑脸的小花们,热情致意”的时候,已经来临了。这一年,他还不到20岁。他知道,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先把自己当作昆虫中的某一种,在十分冷酷和相当复杂的生存环境中抗争、奋斗,就像他写到过的蝉儿,要想获得阳光下的欢乐,必须首先忍受黑暗的地底下的苦工和劳役。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法布尔坚持自修,直到取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时,他利用所有业余时间,一丝不苟地进行动植物观察记录,废寝忘食地致力于发现和揭示昆虫的生存真相。某些“科班出身”的生物学权威对他怀有偏见,使他在人世间缺少知音,但他可以向他的昆虫们倾诉衷肠。他写道:“我亲爱的虫子们,一旦你们因为做不出被人称道的事而说服不了那群财大气粗的人,我就会出来说话,会这样告诉他们:你们是剖开虫子的肚子,我却是活着研究它们;你们把虫子当作令人恐惧或令人怜悯的东西,而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你们是在一种扭拽切剁的车间里操作,我却是在蓝天之下,听着蟑鸣音乐从事观察……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1879年法布尔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他把第一篇颂歌,献给了一种许多人也许没有什么好感的昆虫——食粪虫。他沿用古埃及人对这种昆虫的尊称,称之为“圣甲虫”。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充分尊重与热爱,去描写昆虫世界,去发现那些神奇、美妙的生命4的奥秘,去赞美和讴歌那些仁义、高尚的生命的尊严与含义。他相信,无论是在黑夜中的草丛里,还是在雨水之后的泥土下,都闪烁着奇异的人性的光芒。他观察到,一只蝉儿,从小小的蝉卵到幼虫发育成熟,要在黑暗的地底下生活四年时间。而它破土而出,爬到绿树上高歌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五个星期。在秋夜的月光下,他悉心倾听那情趣盎然的“荒石园”里的蟋蟀的音乐会……1915年11月,严冬即将来临的时候,离他92岁生日只差一个月了,这位终生与昆虫为伴,并且以昆虫为琴拨响了人类命运的颤音的巨人,安然而逝。他死的时候,在他亲手建造起来的一座昆虫们的乐园——“荒石园”里,那些尚未冬眠的昆虫,都在黑暗的角落里哭泣。它们用各自生命的鞘翅,为它们这位共同的老朋友合奏了一支安魂的乐曲。1.作者引用了法布尔的“我亲爱的虫子们……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一段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相信,无论是在黑暗中的草丛里,还是在雨水之后泥土下,都闪烁着奇异的人性的光芒”一句中,“奇异的人性的光芒”具体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文章纪念法布尔却以“哭泣的昆虫”为题目?请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要启蒙,不要蒙启①记者:您似乎对倡导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不反对”而已,能具体说明吗?李泽厚(以下简称“李”):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年袁世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先生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那批人是“启蒙”,那么现在一些人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我说“不反对”,是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人各有自由,他可以去尝试。②记者:蒋庆先生认为,“李泽厚先生主张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是不能成立的”,对此您怎么看?李:公德私德之分并不是我提出的,梁启超早就提出了。……儒家经典中的许多道德是5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发展在专制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等便是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我是主张读点中国古书的。特别是《诗经》、《论语》等等,不然,我费时费劲去写一大本《论语今读》干什么?但是,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③记者:您认为从传统文化中可以开出现代的“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宽容、多元”的文化之花吗?李:不经改造,无此可能。④记者:如何改造?李:当然坚持西体中用,我反对认为文明并无进步落后之分、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等同的文化相对主义。⑤记者:《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一定的启示,您是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功用?李:我不认同。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吗?⑥记者: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里是非常推重鲁迅的。近年大陆学界“扬胡(适)抑鲁(迅)”思潮比较流行,您对此现象有何看法?李:今天我仍然喜欢鲁迅。鲁迅是文学家,他给我以情感力量。⑦记者:情感力量?您是说您现在主要是在“文学家”的意义上喜欢鲁迅吗?那么,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呢?李:我曾说过,鲁迅只是大文学家。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