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检测(二)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读图回答1~2题。1.我国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A.河西走廊——石漠化B.黄土高原——盐渍化C.云贵高原——沙漠化D.江南丘陵——红漠化2.我国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主要作用是()A.防治风蚀荒漠化B.防治水蚀荒漠化C.防治冻融荒漠化D.防治土地盐渍化1~2.解析第1题,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主要是沙漠化,江南丘陵地区红壤广布,由于乱砍滥伐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表层熟化土层流失后,底层缺乏有机质,肥力低,不利于植物生长,形成荒漠化(也称“红漠化”)。第2题,“三北”防护林建设,主要目的是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该地区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作用形成的。答案1.D2.A图①是某著名湖泊,图②表示其水位季节变化情况。读图回答3~5题。3.影响该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2A.过度放牧B.过度樵采C.地形起伏D.气温变化4.近年来,②线逐渐靠近①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B.该区域夏季降水量减少C.围湖造田,泥沙淤积D.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5.该区域不可能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次生盐碱化C.沙尘暴D.酸雨3~5.解析图中湖泊位于内陆沙漠地区,其湖水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通过内流河注入湖泊。夏季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图中河流注入湖泊径流量也大,故第3题选D。第4题,②线向①线靠近,说明该湖泊丰水期的水量减少,这反映出了内陆湖的萎缩现象,是由于大量引河水灌溉所致。第5题,该区域位于干旱少雨地区,不易形成酸雨。答案3.D4.D5.D读世界某区域图,据此回答6~8题。6.在下面①—④图中可以看到上图中甲地同类生态系统的是()A.①B.②C.③D.④7.该类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3①光合作用强烈②生物循环旺盛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8.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该类生态系统有助于()A.减轻酸雨现象B.保护臭氧层C.保护众多的生物物种D.减少全球洪涝灾害6~8.解析根据经纬图及轮廓特征认读出甲在亚马孙平原,②在马六甲海峡,两地均有热带雨林的分布,根据分析可知正确选项。答案6.B7.B8.C读某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回答9~10题。9.该地区南部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生产规模小B.商品率高C.精耕细作D.科技水平高10.该地区北部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荒漠化、次生盐碱化B.水土流失、石漠化C.大量使用化肥、土地退化D.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9~10.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在于区域位置的确定,并结合图例符号判断农业生产及其特点与生态环境问题。第9题,该地区南部为油棕集中产区,油棕为热带经济作物,商品率高。第10题,该区域北部地处热带草原地区,过度开垦会造成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则导致盐碱化。4答案9.B10.A下面是世界各大陆荒漠构成状况,读图回答11~12题。11.四大陆中热带荒漠成因与本格拉寒流有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12.①④两大陆温带荒漠成因各异,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大陆面积和轮廓B.过度放牧和樵采C.纬度位置和垦耕D.海陆位置和地形11~12.解析第11题,从四大陆荒漠构成看,①大陆皆有分布,且以温带荒漠为主,为亚欧大陆,②大陆以热带荒漠为主,为非洲大陆,③大陆以热带荒漠为主,但面积小于②大陆,为澳大利亚大陆,④大陆为南美大陆。非洲大陆的西海岸有本格拉寒流。第12题,亚欧大陆温带荒漠的形成,与深入大陆内部有关,南美大陆温带荒漠的形成,与山脉对西风的阻挡有关。答案11.B12.D13.如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采伐痕迹示意图,图示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A.河流含沙量增加B.沙尘天气加重C.物种减少D.地面沉降5解析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与森林减少无关。答案D如图为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洲的相关信息,据图回答14~16题。14.被称之为“地球之肺”的自然地理事物目前主要分布在①—⑥大洲中的()A.③④⑤B.①②③C.②④⑤D.③⑤⑥15.与①大陆的同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A.山地B.西风C.信风D.洋流16.在①—⑥各大洲均有分布的是()A.热带雨林B.亚寒带针叶林C.常绿硬叶林D.落叶阔叶林14~16.解析根据图中面积及海拔可判断④面积最大,为亚洲,⑤为非洲,③为北美,②为南美,⑥为欧洲,①为大洋洲。“地球之肺”是指热带雨林,①大洲的大陆为澳大利亚大陆,其东北部热带雨林的形成与西风带无关。在上面各大洲均有分布的森林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答案14.C15.B16.C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如图是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回答17~18题。617.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A.A→B→CB.B→C→AC.B→A→CD.C→A→B18.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A.杨树B.桦树C.沙拐枣D.柳树17~18.解析根据沙丘的形态变化可推知17题选D。沙拐枣是较好的固沙树种,在干旱地区成活率高。答案17.D18.C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9~20题。19.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A.大气污染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水污染20.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9~20.解析第19题,由该地坡度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该地能源消费结构图可知,该地农村生活能源以薪柴为主,可推知当地植被破坏较严重,导致水土流失。第20题,治理水土流失需保护植被,①、④所述有利于实现此目标,②说法过于绝对,③用矿物能源替代薪柴、秸秆不现实,因为南方煤炭短缺,且煤炭对环境污染严重。故C项正确。答案19.B20.C下表是四川省某山区县1961年和2005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21~22题。721.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A.人均耕地面积B.人均森林面积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D.人均粮食产量22.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D.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水土流失面积加大21~22.解析第21题,读取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C项正确。第22题,人口增加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从而导致毁林开荒、扩大耕地,使森林面积减小。答案21.C22.A23.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D.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解析设立国际基金,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解决了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答案A读我国某区域图,据此回答24~25题。824.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C25.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D.人类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答案D二、综合题(50分)26.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图①为我国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9①②(1)归纳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判断A地与B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C地是我国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图②,描述该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答案(1)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A地降水量大。原因:A地距离海洋更近,受海洋的影响更大;地处山地迎风坡(或者B地距海远,受海洋的影响小;地处山地背风坡)。(2)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农作侵入牧区,过度开垦使得草地变成旱地;草场面积缩小,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并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荒漠化进一步加剧;农作区需要较多劳动力,又会造成新一轮的过度农垦。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0(1)乍得湖水系支流集中分布在湖泊的________,径流季节变化________是该水系突出的水文特征。请简要说明乍得湖历年水位变化的特点及原因。(2)近年来,该地区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分析其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3)本地区人口的增长较快,说明由此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答案(1)西部和南部地区(或西南部)大乍得湖历年水位变化较大。主要是因为入湖河流分布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年际变率较大。(2)高温多雨,有明显干湿季(棉花生长期水热资源丰富,棉花生长后期收摘晴天多);地势较平坦;河流灌溉便利。(3)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8.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图。(下图)材料二下图中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城市高度集中在气候湿热的东南部,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使人口、经济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中,城市化问题日渐严重,而广大内地及东北区经济落后,如何搞好内地的开发,一直是该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1)试分析A处的地形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2)D城市靠近赤道,附近却是世界上异常干旱的地区,其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1(3)B城是该国的新兴城市,请结合材料分析该城市的形成原因。(4)C地区地形平坦,森林茂密,针对C地区,有的专家提出加快资源开发,有的专家提出应该加强环境保护,请结合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平缓。理由:海拔200米以上,内部等高线非常稀疏;该处为巴西高原,形成年代非常古老,久经外力侵蚀。(2)受安第斯山脉阻挡,该地区成为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离岸风的吹送加重了干旱程度;沿岸秘鲁寒流的经过又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3)分散大城市职能;巴西高原环境优美,气候四季如春;开发内地、加强内地管理、促进内地经济发展;平衡人口分布。(4)支持开发方:开发热带雨林有助于当地脱离贫困,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热带雨林面积大、环境容量大,许多经济活动对其影响小,森林破坏二氧化碳增多关系不大。支持保护方:热带雨林的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气候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毁灭;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29.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用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据图分析A所在省的地形、地势特点。(2)请分析说明A—B—C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大致特点,并分析原因。(3)C所在省南部某地近二十年来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该地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发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土地利用构成、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①请为该小组拟定开展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课题名称,并推测该地土地利用构成的变化情况。②根据该小组收集的当地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的变化资料(如下表),分析这种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秸秆薪柴煤炭沼气小水电其他121987年50.3%32.4%10.3%0.5%0.8%5.7%2007年20.5%10.8%15.4%35.3%15.2%2.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由图示经纬度和图例可以推知A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福建省,地势西高东低。结合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的变化可知,该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得益于用能结构的调整。答案(1)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西高东低(或西北高、东南低)。(2)特点:A→B降水量增加,B→C降水量减少(或先增加后减少)。原因:受夏季风(东南季风)影响,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