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河北高三统一普通模拟考试(整理解析)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2河北高三统一普通模拟考试详细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甩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变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问题。•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佝偻者承蜩(知了)就像捡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佝偻者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的另一个故事“庖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摘编自《美学原理》,蒋孔阳主编)1.下列关于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不开特定的“技”。•B.不同门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技”,如绘画和文学创作的“技”是不同的。•C.“道”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绘画的“胸中之竹”属于这一境界。•D.长期刻苦训练并专心致志,能使“技”转化为“道”,即“技”“道”合一。•1.C。【解析】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是“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胸中之竹”只是心中的意象,它不属于“道”。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意象形成、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都和艺术操作密切相关。•B.“手中之竹”是艺术家把“眼中之竹”用特定形式符号凝定下来的成型的作品。•C.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D.一些广告画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原因之一就是离开了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2.B。【解析】“眼中之竹”应为“胸中之竹”。文中说“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心中孕育的意象”对应的是“胸中之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操作既是一种外在的技艺,也是意象逐渐鲜明、完整并定型、完成的凭借。•B.《庄子》中记载的粘知了的佝偻者和解牛的庖丁都进入了“道”的自由境界。•C.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主体只要操作和发挥就可以体悟、把握并进而达到“道”。•D.“心手相应”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答:C。【解析】缺少“主体在技能之中”这个前提,“只要……就……”太绝对。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元纮,字大纲。早修谨,仕为雍州司户参军。时太平公主势震天下,百司顺望风指,尝与民竞碾硙①(wèi),元纮还之民。长史窦怀贞大惊,趣改之,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改好畤令,迁润州司马,以办治得名。开元初,为万年令,赋役称平,擢zhuÓ京兆少尹。诏决三辅渠,时王、主、权家皆旁渠立硙,潴zhū堨争利,元纮敕吏尽毁之,分溉渠下田,民赖其恩。三迁吏部侍郎。会户部杨瑒、白知慎坐支调失宜,贬刺史,帝求可代者,公卿多荐元纮。帝欲擢为尚书,宰相以资薄,乃为户部侍郎。条陈利害及政得失,帝才之,谓可丞辅,赐衣一称、绢二百匹。明年,遂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清水县男。•元纮当国,务峻涯检②,抑奔竞,夸进者惮之。五月五日,宴武成殿,赐群臣袭衣,特以紫服、金鱼锡元纮及萧嵩,群臣无与比。是时,废京司职田③,议者欲置屯田。元纮曰:“军国不同,中外异制,若人闲无役,地弃不垦,以闲手耕弃地,省馈运,实军粮,于是有屯田,其为益尚矣。今百官所废职田不一县,弗可聚也;百姓私田皆力自耕,不可取也。若置屯,即当公私相易,调发丁夫。调役则业废于家,免庸则赋阙于国,内地为屯,古未有也。恐得不补失,徒为烦费。”遂止。•后与杜暹不协,数辨争帝前,帝不怿,皆罢之,以元纮为曹州刺史,徙蒲州,引疾去。后以户部尚书致仕,复起为太子詹事。卒,赠太子少傅,谥曰文忠。•元纮再世宰相,有清节,其当国累年,未尝改治第宅,僮马敝弱,得封物赒给亲族。宋璟尝叹曰:“李公引宋遥之美,黜刘晃之贪,为国相,家无留储,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之!”•(选自《新唐书·李元绂传》,有删改•[注]①碾硙:水磨。②涯检:极力约束。③职田:中国古代按官职品级授与官吏作为俸禄的土地。译文•李元纮,字大纲。年轻时端庄谨慎,出任雍州司户参军。当时太平公主权势震慑天下,百官顺应迎合。她曾与百姓争夺水碾,李元纮判定还给百姓。长史窦怀贞大惊,催促他改判,李元纮在判状后面用大字写道:“南山可以移动,这个判状不可改变。”改任好畤令,升任润州司马,以善于治理闻名。开元初年,任万年令,赋役号称公平,升任京兆少尹。诏令疏通三辅渠,当时权贵之家都沿渠架设水碾,蓄水筑堰争夺利益,李元纮令官吏全部捣毁,分水灌溉渠旁田地,百姓受到恩惠。李元纮三次升任做了吏部侍郎。正值户部杨玚、白知慎因支出失当获罪,贬为刺史,皇帝寻求可以接替的人,公卿大多推荐李元纮。皇帝打算提拔他为尚书,宰相认为他资历浅薄,于是任户部侍郎。他列举利害及政事得失,皇帝认为他有才能,认为能够担任宰相,赐给他衣一套、绢二百匹。第二年,便授任李元纮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清水县男。•李元纮执掌国事,致力于严厉约束,抑止追求名利,浮夸钻营的人害怕他。五月五日,皇帝在武成殿宴请群臣,赐给群臣衣裳,特别把紫服、金鱼袋赐李元纮及萧嵩,众大臣无人能比。此时,废置了京官的职田,议论者想要设置屯田。李元纮说:“军务与国政情况不同,内地与边境制度相异。如果百姓清闲没有劳役,地荒芜没有开垦,用剩余的劳动力耕种荒田,减少运输,充实军粮,于是设置屯田,它的益处很大。如今百官所废置的职田不在一个县,无法集中;百姓的私田都努力自耕,不能占取。如果设置屯田,就要公私相换,调发壮丁。调发劳役则家业荒废,减免租税则国赋欠缺,内地设置屯田,自古以来没有过。恐怕得不偿失,徒然烦扰百姓花费财钱。”于是停止。•后来李元纮与杜暹不和,两人几次在皇帝面前争辩,皇帝不高兴,都予以罢免,让李元纮任曹州刺史,后调任蒲州,李元纮因病辞职。后来在户部尚书任上退休,再次起用为太子詹事。去世,追赠太子少傅,谥号叫文忠。•李元纮担任两朝宰相,有清白节操,他执掌国事多年,不曾改修建造住宅,童仆与马匹疲弱,得到的封赏都用来接济亲族。宋璟曾经感叹说:“李公引荐宋遥这样的人才,罢免刘晃这样的贪官,做了国相,家里没有储蓄,即使季文子的德行,怎么能超过他!”•【补注】:1、硙①(wèi)石磨硙①(wéi)〔硙硙〕形容高。2、紘(hÓng)3、畤(zhì)4、擢(zhuó)5、潴(zhū)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史窦怀贞大惊,趣改之趣:意向•B.会户部杨瑒、白知慎坐支调失宜会:正好,恰巧•C.元纮敕吏尽毁之敕:告诫,嘱咐•D.免庸则赋阙于国阙:通“缺”,缺失,有损失•4.A。【解析】趣:通“促”,催促。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李元纮关心百姓的一组是(3分)•①百司顺望风指,尝与民竞碾硙,元纮还之民•②改好畴令,迁润州司马,以办治得名•③元纮敕吏尽毁之,分溉渠下田,民赖其恩•④帝求可代者,公卿多荐元纮•⑤特以紫服、金鱼锡元纮及萧嵩,群臣无与比•⑥百姓私田皆力自耕,不可取也•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5.B。【解析】②是写李元纮当官有政绩。④是写公卿推荐李元纮。⑤是写李元纮因功绩卓著被皇上嘉奖。6.下列各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元纮年轻时端庄谨慎,在京兆少尹任上,他不屈服权贵,面对太平公主的权势,他无所畏惧,“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足见其坚决的态度。•B.有人在废置京官的职田后想设置屯田,李元纮却认为军务与国政情况不同,内地与边境制度相异,如果在内地设置屯田,对国、对民没有益处。•C.李元纮为政能关心百姓生活,政绩卓著,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他后来因与杜暹不和,两人多次在皇帝面前争辩,皇帝不高兴,两人都被罢官。•D.宋璨曾称赞李元纮,说他引荐宋遥这样的人才,罢免刘晃这样的贪官,做了国相,家里没有积蓄,即使季文子的德行,也不能超过他。•6.A。【解析】不畏惧太平公主不是在“京兆少尹”任上。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条陈利害及政得失,帝才之,谓可丞辅。(5分)•译文:(他)列举(事情的)利害及政事的得失,皇帝认为他有才能,认为能够担任宰相。(句前补主语“他”(李元紘)1分,“条陈”“才”“谓”每点1分,句意1分)•(2)其当国累年,未尝改治第宅,僮马敝弱,得封物赒给亲族。(5分)•译文:李元纮执掌国事多年,不曾改修建造住宅,童仆与马匹疲弱,得到的封赏都用来接济亲族。(“当”“改治”“敝弱”“赒”每点1分,句意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过融上人兰若①•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8.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8.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2分)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3分)9.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答: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2分)•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2分)(从“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