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王安石改革教学案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王安石变法教案一、改革背景1、积贫积弱的北宋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A、冗官、冗兵、冗费(“三冗”)“积贫、积弱”财政危机B、土地兼并严重统治者“纵容兼并”C、农民反抗不断(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政治危机D、辽和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边患危机分析:“三冗”局面出现的原因?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危机)原因1.统治者用“分化事权”办法,防止官员专权,结果官僚机构日益庞大而臃肿2.科举取士人数增加3.“恩荫”推恩授官;募兵(编制流民、挑选禁军)、养兵制(边防囤兵)的弊端1)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财政开支增大;2)给辽、西夏大量银绢;(岁币)3)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皇室开支积贫分析:“积贫、积弱”原因(1)“三冗”、岁币(财政危机)积贫(2)A.兵员众多,但素质低下,临阵多败。B.“更戍法”使兵将分离,指挥作战不灵,战斗力下降。C.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边患危机)积弱D.农民起义的不断(政治危机)E.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2、“庆历新政”及其失败1.皇帝:宋仁宗改革者:范仲淹中心主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2.结果:失败3.原因:①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②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4.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二、改革过程1.时间:1069皇帝:宋神宗改革者:王安石中心主张:富国(理财)2.目的: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教训:要精兵简政2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4.主要内容:措施内容作用富国之法均输法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募(免役)法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扩大了生产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使各地的农田水利明显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交纳赋税的依据纳税土地增多,政府收入增加强兵之法将兵法精简裁并禁军,选拔将官,加强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保甲法农户按保组织,闲时训练,战时作战增强了军事力量,减轻了财政负担保马法废掉牧马监,由民户代养官马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还降低了马匹死亡率军器监在开封设军器监,管理武器的制造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增加育才之法科举改革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改革学校制度整顿太学,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5、结果(1)成效:财政收入增加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发展军事实力增强(2)最终失败:1.标志: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2.失败原因:①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②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③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④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3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三、改革评价:变法不足: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它没有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也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进步意义: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活动探究、精讲点拨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赝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材料三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足矣。”——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2、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各有哪些?4(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3、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折》(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合作探究:1.(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2)设置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2.(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3.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诗诵。官吏使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巩固案:DCCDDCBAA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