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念、历史与发展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3、学习教育学知识对当好教师有何重要意义?☆答:1)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2)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智慧和能力;3)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4)有助于教师形成专业人格。4、教育思想的三个层次:A教育认识;B教育观念;C教育理念△5、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6、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7、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8、教育活动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9、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也就是学校教师。△10、原始状态的教育特征:A教育存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B教育内容简单;C教育手段和方法简陋;D教育权力平等。△11、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12、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1)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2)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4、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15、古代雅典教育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肉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1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A阶级性、B道统性、C专制性、D刻板性、E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17、文艺复兴运动欧洲教育的特点:人文化、世俗化、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扩大受教育的范围。△18、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答: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19、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新特点。答:1)教育的明主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终身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个性化☆20、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22、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23、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24、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他的教育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中,其中包括:以仁为核心、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想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5、《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26、《学记》提出: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3)“师严然后道尊”(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4)“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5)“学不躐等”(循序渐进)。△27、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问答法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28、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29、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他的著作《政治学》。☆30、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31、卢梭的作品《爱弥尔》。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32、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标志。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形成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3、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34、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1)教育即生活;2)在做中学;3)儿童中心主义。☆35、马卡连柯“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凯洛夫1939年出版了《教育学》;杨贤江是中国最早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教育学的学者。△36、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创立者;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者;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主体是“全面和谐教育”;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应包括三个主要领域:(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学习是布他的教育思想的另外一个方面。△37、现代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答:1)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二章教育目的——人才质量规格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最要本要求。☆2、“教育目的”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规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规格,即对人才的总的要求。☆3、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选择作用、协调作用。☆4、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5、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6、教育目的与人的教育价值观紧密相连,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不能不涉及教育目的的价值观取向问题。☆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实现个人价值为中心。△“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文化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生活本位”论主张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宾塞美国的杜威。△8、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多种价值观实现的着眼点。☆9、预示新的社会状态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A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B培养创造性、C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培养“完整的人”。△10、把人在科学素养方面的需求和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都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加以尊重。△11、1996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答:1)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思潮,它是指向未来的一种教育;2)素质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3)素质教育应是充分挖掘个体潜能,培养个性的教育;4)素质教育应是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科学教育、生活生命教育的综合体。13、素质教育的特征:A主体性、B全体生、C全面性、D基础性、E发展性☆1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几点。△答:1)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2)素质教育应当坚持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4)素质教育要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15、学生创新能力具有以下特征:△答: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16、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17、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1)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2)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3)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4)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18、新课程体系显著特点:加强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课程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19、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20、教师正确理解和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下几点:△答:1)坚持“五育”并举原则,防止教育片面失衡;2)“五育”之间应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3)倡导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4)发挥好各育的独特功能。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解析教育发展的规律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作用)。☆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着教育目的和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影响作用)。△答:1)教育能培养一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能形成积极的舆论,有利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3)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发展。3、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答: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与革新。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5、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6、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答:1)文化制约教育的特点;2)文化制约教育的内容;7、教育对文化的作用。☆答: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改造功能;3)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4)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8、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传递、保存和活化。☆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0、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分成学校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11、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2、学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13、学生文化的成因。☆答: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5)学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的影响。14、学生文化的特征:A过渡性;B非正式性;C多样性;D互补性。△15、教育与人口的关系。△答:人口影响教育的发展: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以促使人口结构更为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流动。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2、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答: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关键期;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决定了教育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3、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在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5、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6、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条件。☆7、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体现为。☆答: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2)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3)教育有助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