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师范基础写作部分知识总结绪论:基础写作的核心是在在于系统地掌握基础的写作技巧、知识、原理。文章与写作两种文章观:广义的文章观:文章是指文字符号写作而行成的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语言产品。这种文章观分类:按性质分分为文学性文字语言产品(文学作品)与非文学性文字语言产品(实用文章)两大部类。按表达方式分文学作品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实用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按艺术特征分分为文学作品中抒情类包括诗歌和散文,叙事类包括小说,戏剧类包括剧本;实用文章中包括史传文体,新闻文体,理论文体和应用文体狭义文章观:文章是反应客观事物的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其明确指出:文章不包括诗歌、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补充何谓文学:文学一般是指用文字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意象等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形式,文学创作以审美为主要目的,而非文学是以认知为主要目的。】【补充散文观:古代散文观认为,散文是在与韵文相对称说是的散体文章或与骈体文相对举时的散句单行、不事雕琢的散体文章。但其非一种文体概念,多指除学术著作以外的普通文章,概括了一切非韵非骈的散行文章,是一个包含了各种文学与非文学文体在内的文章系统。现代散文观认为,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文学样式的概念。其首先是一种文学,需充分强调其艺术性和审美功能,视其为旨在表现个人情韵与性灵的载体。】文章的构成:构成单位:词语—句子—段落—文章构成要件:(以论文为例)标题、署名、正文、写作时间、提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构成要素:材料、主旨、结构、语言(指语言形式和语言规范)写作与创作:[注:此部分与《基础写作教程》中P2绪论部分表述有差异,但意思相似,《教程》中把这里“狭义的写作”替换为“文章写作”。]写作,是指运用文字符号制作语言产品的活动。创作,是指艺术产品的制作活动。(这里特指文学创作,指运用文字符号制作文学性语言产品的活动。)广义的写作,包含文学性文字产品的制作与非文学性文字产品的制作;狭义的写作则专指非文学性文字产品的制作。写作不等于创作,广义的写作包含文学创作,狭义的写作则与文学创作并列。写作的构成:完整的写作活动中包含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写作主体:进入写作行为的人。写作客体:进入写作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知对象。或者说主体面对的一切的写作对象。分为:物、事、理、情。写作载体:是指承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态(大致可以理解为文体、文字、语体、表达和修辞的集合)和传播媒介。写作受体:写作产品的接受者。写作的基本流程聚材——运思——行文——改稿聚材:材料诸概念:材料是指写作者从生活中积累到的供写作使用的各种主客观信息。材料可根据不同标准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从主客观性质看可分为客观材料和主观材料;从材料形成的时间上看可分为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从材料的获取途径上看,可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从材料的作用角度上看,可分为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从材料的表现样态和介质上看,可分为文字材料、数据材料、图表材料、音乐材料等。材料的相关概念还有素材、题材、资料等。素材,一般指创作者在生活中积累起来而未经过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题材,一般指构成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事件或社会现象。资料,是指用做参考或依据的材料。聚材的意义:聚材为文章写作的第一个基本环节,为文章写作准备物质与思想基础(一方面表现为材料是形成观点、提炼主题的基础;另一方面表现为材料是说明观点、表现主题的支柱)。同时是写作欲望产生的直接动力。聚材的要求:主客统一、点面结合、聚理同步、脑手并用聚材的途径:观察与体验、调查与采访、阅读与查检、观看与聆听*观察与体验:观察:就是指聚材者凭借着自己的感官功能对事物进行直接考察的活动。体验:是指聚材者通过亲身经历以获取对事物的认知的考察活动。观察的要求:准确透彻、全面细致、讲究技巧、注意顺序准确透彻:准确透彻是指在观察过程中,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联,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准确,就是要对观察对象作实事求是的客观把握,而不能被表象所迷惑;透彻,就是要对观察对象作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不能浅尝辄止,流于肤泛。只有透彻地了解事物,才能准确地认识其本质。鲁迅曾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文章内容主要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文章,就必须对生活作准确、透彻的观察。全面细致:所谓全面,是指观察事物既要在空间上观其全貌,也要在时间上察其全程,必须从时间、空间上全面了解对象。老舍曾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它的‘底’”。因为“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茅盾也说:“表现在我们笔下的,只是现实的一局部,然而没有理解全面,那你对这一局部也不会有真正认识得透彻。”所谓细致,则是指观察事物要注意事物的细微之处。这样才能准确抓住事物各个侧面、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把握事物本质的特征,从而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朱自清说过:,观察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放过!”讲究技巧。作者在观察事物的具体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首先要讲究观察的角度。角度不同,观察的效果与所获得的信息或材料也就不同,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次要注意观察的方法。方法不同,观察的效果与所获得的信息也必然有区别。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概貌观察与细节观察、动态观察与静态观察、对比观察与类比观察等。另外,还要注意把握观察的思维、想象相结合,把观察和记录、整理相结合,以提高观察效率。注意顺序:注意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依据时间、空间、逻辑顺序观察能力(迅速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加强自觉性、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观察的敏锐性,关爱生活,丰富情感体验调动多种感官,注重思维和想象,提高观察质量学会梳理观察结果,提高观察效率。(课堂实例《山居秋暝》,漫画《最新排行榜》)调查与采访调查就是指聚材者为了了解或掌握某些情况或信息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进行直接考察的聚材活动。采访是指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访问以获得相关材料或信息的聚材活动。调查的要求:明确目的、计划合理;实事求是、重在本质调查的方式方法方式:普遍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直接采访、现场调查、开会调查*阅读与查检阅读是指聚材者通过阅读文章从文字语言中获取信息或资料的聚材活动。阅读不仅能增广见识,为写作积聚材料,而且能学习技巧,提高表达能力,还可以开阔视野,使读者的思想受到受到多方面的熏陶与洗礼。查检是指通过查找与检索获得所需文章或文字以便阅读掌握的聚材活动。阅读的基本要求: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选择性、有计划性;重准确性、讲究速度;方法多样、注重效率阅读的方法:就阅读而言,阅读目的、阅读要求、阅读对象不同,阅读方法就不同。可以精读,也可以泛读,可以全读,也可以摘读,这样既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还可以高效地积聚材料。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一文中说过:“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一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查检的方法:纸张性和电子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目的性计划性;多种方法,提高效率;查检与纪录;阅读要与及时整理相结合观看与聆听:是指通过观看或聆听多媒体资料从中获得相应信息的聚材活动。运思思路与线索:思路,就是写作者进行运思活动时思维运行的线路或轨迹,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以及将要怎样表达的思维反应。线索,是指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它是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一种艺术手段。文章的线索通常是指物化的线索。二者的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又相互区别。思路主要是就思维的行进路程而言,是一种内在的逻辑线路;线索则是就材料的联结方式而言,通常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物化形态,是一种外在的标志。运思的意义:运思能使行文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是运思最直接的作用。运思还能使文章写作得到整体优化。这是运思的深层作用。运思活动追求的是使所要写作的文章达到整体的和谐,即尽量使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统一。(但是在实际写作中,许多文章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常见现象有:主题模糊不集中、材料与观点不统一、结构层次混乱等。)运思的要求:符合材料实际运思应当以确立主题为核心,因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主题一旦确立,就会直接影响材料的选择与结构的安排。一篇文章的主题不是作者随便臆想出来的,而是从具体材料中提炼出来的,高尔基曾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主题必须符合材料本身的事实。反映事物本质文章的内容是客观事物的反应,因而无论是立意,还是选材,或者是谋篇布局;都要遵循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一般写作者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左右,而不能透过表象挖掘其本质。体现时代精神时代性是文章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文章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文章总是会体现出或鲜明或隐约的时代特征。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理清思路线索写文章一定要理清思路与线索,力争做到思路明晰、线索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更好地表情达意。运思的任务拟题拟题的意义:标题是一篇文章与其他文章相区别的首要标志;是传递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标题的分类:引题、正题、副题引题:也称肩题、眉题,主要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也称母题,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写作对象,也可以表达写作意图、主旨。副题:也称辅题,主要是补充正题,点明意义,或者是对其写作范畴的界定。拟题的要求:用语上:准确、简洁、生动、别致表意上:两题或三题并用时,注意虚实结合。实是指对事物内容的准确概括;虚则是指对意义的阐发、气氛的渲染等。一般情况下,引题、正题并用时,引题以写虚为主,正题以写实为主;正题、副题并用时,正题以写虚为主,副题则以写实为主。*立意运思的核心任务就是立意。“意”或“文意”,就是指写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主要写作意图,现代写作习惯称主题。【补充主题原为音乐创作的术语,指音乐创作的主要意图,为德语,后经日语借鉴并泛化为今天的主题。】确立主题既是为文章铸造灵魂,也是为文章写作制定纲领。古人作文讲究“以意为主”与“意在笔先”,就是突出强调确立主题在写作中的意义。“以意为主”就是指作文时要以文章主题(意图)的表现为核心。南朝宋人范晔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清人王夫之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在笔先”是指写文章要先确立主题后再动笔写作。唐人杜牧指出:“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里愈乱。”清人刘熙载也指出意在笔先的潇洒与意在笔后的尴尬,他说:“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手忙脚乱。”文章主题的确立,既统摄着材料的选择,决定着结构的安排,也制约着文字语言的遣用。立意的任务立意的首要任务就是炼意。炼意通常是指锤炼主题,事实上还应该包含提炼主题之意。提炼是炼意的初始,锤炼则是炼意的深化。所谓“炼”就是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对具体材料的性质、意义等进行认知与把握。锤炼即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即彼(发散性)、由表及里立意的次要任务是选意。选意即选择主旨,与提炼主旨、确立主旨密切相关。因为主题源于具体材料,而材料往往是丰富的,可提炼出的主题也是多样的,同时因为作者阶级立场、思想观念和观察角度等差异,导致主旨有不同的选择。所以主旨也有正误、高下之分。(课堂实例: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其中《一件小事》的主旨是两方面:赞美人力车夫和知识分子自省的勇气。)立意的要求:明确、正确(哲学上、思想上)、深刻、新颖明确:明确即文章的主题应该清楚明白,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章的意图。主题集中才能保证其明确。清人刘熙载所说:“凡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