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标题课题哲学范畴第1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3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物质观辩证的唯物论(广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5课把握思维的奥秘意识观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观、真理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3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总特征】联系观唯物的辩证法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总特征】发展观第9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第10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本质】辩证否定观、创新观第4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第12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2、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原理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决定作用原理【★★★】4、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5、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7、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与形式8、意识能动作用原理(3层)【★★★】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辩证)唯物论【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6课)】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观(自然观、运动观、规律观)第5课把握思维的奥秘——意识观1、实践的含义及其特征原理★★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决定作用原理)+认识的反作用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真理的含义及其属性★★(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4、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的总趋势(规律)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6课)】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观、真理观三、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第3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7—10课】1、联系的含义及其普遍性(原理)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3、联系的多样性与条件性(原理)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三、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第3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7—10课】1、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实质2、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4、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的统一发展的“三要素”第8课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矛盾的观点(“6大”原理)矛盾分析法(“4大”方法论)根本观点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①一分为二、两分法、全面分析////敢于承认、揭露前提根本方法2、矛盾的普遍性3、矛盾的特殊性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活的灵魂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③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精髓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④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抓重点、统筹兼顾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看问题要全面、分清主流与支流善于把握主流第9课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10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辩证否定观、创新观】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3、创新观★★(1)哲学依据(辩证法方面):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②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哲学角度,如何树立创新意识?(2)创新的社会作用★★★①发展的观点②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见“辩证否定观”与“革命批判精神”两处方法论】含义、地位、实质、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几个范畴的地位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矛盾唯物辩证法的本质——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辩证的否定——革命的批判精神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本要求:发展核心与实质矛盾(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联系构成动力源泉对立统一根本内容实质状态趋势途径原因否定环节环节第4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第12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途径原理★★4、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价值与人的价值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8、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途径原理★4、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步,双重反作用)(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改革★★★(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财的创造者,是精财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第12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历史唯物主义之(人生)价值观5、价值与人的价值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8、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大3+小3)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因此,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生道路】含义、依据、特征(社会历史性与主体差异性)、标准(基本要求与最高标准)(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37.(2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7月以来,北京遭遇61年不遇的暴雨,北京市的立交桥下成了“游泳池”,汽车被淹、人员伤亡。一场暴雨,再次暴露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表,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弊病;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地面上的建筑要光鲜,地下的排水管线也不能含糊,“急功近利”和“盲目扩张”只会阻挡雨水的去路,科学发展,才能经受暴风雨的考验。(1)有人认为,解决内涝问题,是政府履行服务职能的要求,与公民无关。请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2分)(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城市建设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0分)【31第18周练兵考】37.(1)①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便民利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服务是政府基本职能之一,认为解决内涝问题是政府履行服务职能的要求,是有道理的。(4分)②服务和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解决内涝问题还需要政府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如排水系统管理、城市垃圾管理等。(3分)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应履行相应的义务,解决内涝,需要公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公民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对解决内涝问题进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因此,认为解决内涝问题与公民无关是缺乏主人翁精神,不负责任的表现。(5分)(2)①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做到“表里合一”。(3分)②坚持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城市建设表里不一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3分)③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也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摒弃“急功近利”和“盲目扩张”的做法,做到表里并重,造福百姓。(4分)解题关键:明确考查细微考点→联想教材相关知识(提取细微体系)12(2011揭阳1模)材料一、特区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注重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上的突破,没有思想意识的转变,没有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的同步进行,经济特区是办不成的。经济特区应该担负起一种新的历史使命:率先实现从外向型发展转上创新型的发展,从而为经济的整体转型摸索方向和积累经验。(1)结合材料一,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8分)答:①辩证法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特区注重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思想意识。(2分)②辩证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经济特区要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率先实现从外向型发展转上创新型的发展。(2分)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圳经济特区30年来正是坚持不断创新,才率先实现从外向型发展转为创新型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深圳的腾飞。(2分)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深圳经济特区30年来正是坚持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创新,才促使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2分)⑤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深圳通过不断创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实现观念更新,使特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分)【31第18周练兵考】36.(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国际上一般从“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3个方面定量测度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我国的调查结果如图:注:我国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材料二:公众的科学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虽然我们的国家实力已经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但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在生活中,面对“吃绿豆能治百病”、“碘盐防辐射”这些谬误信息,很多人难以辨别真假,一度出现疯狂的抢购风潮,引起了市场的波动。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4分)请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公众科学素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8分)⑵请你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为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向政府提出几条合理建议。(10分)⑶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请运用社会历史观有关知识,说明“重视公众科学精神”的哲学依据。(8分)⑶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请运用社会历史观有关知识,说明“重视公众科学精神”的哲学依据。(8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答出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酌情替代给分)(4分)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财的创造者,是精财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公众是否具有科学精神,关系到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关系到社会的变革。(4分)11、(2013韶关一模)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材料二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加快深化为话题之,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