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课件必修三_2-31_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教材基础回扣核心考点整合课上小题专练课后限时练命题视角研析教材基础回扣提示不是捕食也不是竞争,捕食和竞争都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而大、小鲈鱼为同一物种,是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种内斗争。4.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现象。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影响动物的主要因素是。(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分布。□4分层□5阳光□6食物□7镶嵌二、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代替的过程。□8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2.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等。□9植物覆盖②过程裸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0地衣阶段□11草本植物阶段(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或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12土壤条件□13种子□14繁殖体2.有人根据生物群落的概念说“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你认为他的这种说法正确吗?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根据群落演替的概念,演替应是其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大火、洪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群落,但即使没有自然灾害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群落,群落也是会发生演替的,演替现象是一直存在的,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3.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15速度□16方向3.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能量、结构以及稳定性有哪些变化?提示(1)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2)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3)稳定性:越来越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3.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长物构成群落。(×)4.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思维小测5.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6.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7.冰川泥地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8.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核心考点整合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比较种群——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群落——自然区域,“所有生物”生态系统——自然区域,所有生物+无机环境考点一群落的构成及其关系上述关键点归纳如下:2.群落的种间关系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寄生无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生存能力弱的逐渐被淘汰,如图a;如果物种生存能力一个较强,一个较弱,则较强者种群数量较大,如图b;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c。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深化拓展1.同一物种之间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应叫种内斗争,因为捕食必须是两物种之间的关系。2.互利共生与寄生都是种间关系,且共同生活在一起,但互利共生是双方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寄生是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4.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捕食小型动物的食肉行为以及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生物(寄生者)主要从宿主(被寄生者,也叫寄主)的体表或体内吸取体液营养,寄生物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会立即杀死宿主。5.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含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应用训练1]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答案]B1.(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下图所示)。考点二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应用训练2](2011·全国)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在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任何一个群落中的动物都有分层现象,因而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也不例外,都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考点三群落的演替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基质与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实例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方演替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能量一般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一般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稳定性越来越高3.群落演替的结果特别提醒(1)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的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2)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中仍会有灌木、草本、苔藓等。(3)群落演替存在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叫顶极群落)。[应用训练3](2012·江苏淮安第三次调研)某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火灾后该地区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2)若以大树(树龄5)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该山区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树种是________。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上述四种植物中,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是________。(3)请绘制该群落中松树种群不同树龄的株数分布柱状图。[解析](1)火灾后,该地区存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火灾后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据表信息,树龄5年,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优势度指标最高;树龄1~2年,栎树的个体数最多,从年龄组成来看属于增长型,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栎树的优势度指标最高。(3)略[答案](1)次生演替(2)赤杨栎树(3)作图要求:柱状图要规范(4)没有进化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1.实验流程(1)准备:选取调查地点,准备取样器等实验工具。(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品,并标明样品的取样地点和时间等。(3)采集小动物:从取回的土壤样品中采集小动物。考点四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4)观察和分类:认真观察采集到的小动物,对其分类,并做好记录(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5)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到的数据。(6)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2.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注意安全,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应用训练4](2012·广东理综)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由于土壤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土层分布的动物种类有所不同,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A项错误;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体现为捕食和竞争关系,B项错误;土壤的盐碱度不同,生活的土壤动物种类也不同,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项正确;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不同土层的动物类群,D项错误。[答案]C命题视角研析【导例】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视角一群落丰富度考查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本题考查“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的种类越多,丰富度就越大,故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于甲类群。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

1 / 9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