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答辩题库一、党务知识题。1.党的三大作风是什么?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5.党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答: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6..什么人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答: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7.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党性?答: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作风、纪律、道德等各方面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共有的属性和特征,其核心内容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8.在新时期,强调党的纪律有什么重大意义?答:(1)强调加强党的纪律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保证。(2)强调加强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重要保证。(3)强调加强党的纪律是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9.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10.“中国梦”的时代特征是什么?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11.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哪三个自信?“三个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核心和本质分别指什么?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13.我国的立国之本是什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14.发展党员的“十六字”工作方针是什么?党的发展党员的“十六字”工作方针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15.国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什么?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又是什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16.结合实际,谈谈入党积极分子如何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答: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从思想上入党,而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思想上入党的根本问题,入党动机正确与否,关系到党的纯洁性和党的组织的战斗力等等方面进行回答。17.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是什么?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二、时事题。1.9月23日,习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习主席同普京总统5月在上海成功会晤之后,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福塔莱萨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期间成功会晤,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请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分析巩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意义。2.9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主席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会议上他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请说明“一国两制”的背景和它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意义。早在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一九五五年五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即提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泽东主席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但由於某些外国势力的干预等原因,这些主张未能付诸实践。自七十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华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1979年元旦发表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概念。四个月后,他把“一个中国”的提法改为“一个国家”。又过了四个月,邓小平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法律构想充分考虑了两岸的历史和现状,在政策上更加灵活,在法律上更加完善,在内容上更加广泛,更加强调用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以“和平统一”取代“和平解放”的提法深刻蕴涵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出发点己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走出了国家统一必以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的思维范式,实际表明了中共和政府对台湾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认识与切实尊重,是一种平等精神与求同存异精神的体现,是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为首要的直接诉求。“一国两制”法律构想扩大了统战的对象和范围,为最大限度的团结和争取台湾人民提供了依据。“一国两制”法律构想以港、澳、台同胞为实现统一的力量基础,这要求大陆和港、澳、台同胞要求同存异,实现中华民族各派政治力量的和解,以寻求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垂范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由政治构想变为法律构想,充分肯定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可行性。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下,1990年4月和1993年3月,先后在第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两部基本法的实施使我国宪法中有关“~国两制”的构想进一步从法律制度上得到细化,也为台湾“一国两制”法律构想的实施提供了法律典范。回归祖国后的香港和澳门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下继续保持原有优势,从祖国内地获得更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这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促进作用,表明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体现了“一国两制”法律构想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三)法律意义在两岸经贸交流上,为保护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1994年3月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999年12月7日国务院又出台了该法的实施细则。该法为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行“一国两制”法律构想,两岸在经济合作的领域将不断扩大,并且将向高层次、更密切的方向发展,直到实现区域整合。到那时,全国人民都将成为这个经济实体长期繁荣发展的受益者。在两岸人员往来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定了《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政策,两岸交流的深入首先表现在两岸人员的交流力度越来越大,祖国大陆赴台人数逐年增多,他们对台湾的现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经商、旅游、求学、探亲、定居,他们看到了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于2008年12月15日的正式启动,将有助于两岸社会融合现象的出现。在反对“台独”上,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饭分裂国家法》。这部重要法律,将中央有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3.在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这一年里,上海自贸区成为中国多项制度创新改革的高地和试验田。负面清单、企业信息公示、海关监管和质监等超过36项制度将可在全国或地方复制推广。请选择其他一个创新制度模式加以阐述,说说制度创新的好处。减少高考科目,探索高考文理不分科,是本次高考改革的一大热点。学生负担重,压力大早已成为了高考制度长期以来的一大弊端。繁重的课业几乎剥夺了学生所有的课余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业余兴趣与爱好,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非常不利。而且长期处于繁忙的学习之中,学生不由得会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再加上来自于老师家长以及各方面的压力,神经高度紧张,很容易患上精神疾病甚至导致精神崩溃,实在是得不偿失。而在此次高考改革当中,高考科目的减少无疑会减轻学生的负担,给学生带来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身心变得愉悦起来。而高考分科则是令学生无比头疼的又一大问题。很多学生在文理之间无法取舍,往往不能很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以至于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高考当中失利。而且文理分科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偏差,使得学生专业知识,素养不完善。正所谓文理不分家,很多科目都是文理知识相互贯通的,而高考的文理分科则会造成学生的基础不牢在很多科目的学习上尽管费尽苦心却还是感到无能无力。因此,文理不分科会使得我们的教育更加均衡的发展,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更加全面的发展。考生考试多次选择,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则成为了本次改革的又一大热点。作为高考路上的拦路虎,外语等科目很好的抓紧了广大师生与家长的神经。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外语等科目的一次考试之差而与理想的高等学府失之交臂,成为毕生的遗憾。而此次改革则使得广大师生以及家长紧抓着的神经得以放松。考生考试多次选择,使得学生在考试上拥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对于其打败外语等科目这一拦路虎多了几分把握,使得学生可以更加自信从容的面对高考。在此次高考改革当中还有很多热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消百分制学完即考,则在尊重考生的同时很好的分散了学生高考的压力。高校招生录取拟综合参考会考成绩,则很好的改变了学生“一考定终生”的局面,使得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脱颖而出不至于在一次的发挥失常当中被无情的埋没。招生与考试相分离,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则很好的将招与考相分离,使得二者可以相互制约,使得招考可以更加科学。同时它也给了高校一个招生自主权,使得高校可以更好的招收符合本院校本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发掘学生的个性。改革高考科目设置,仍然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及分值不变,但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并且在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这样的高考改革好处是明显的,它可以打破现行高考制度最大的弊病,即高考带给学生甚至学生家庭无解的沉重压力。这沉重的压力可以让高考学生及家长从学生儿童时期就开始承受,一直承受十年以上。高考沉重持久的压力不仅压垮了几代学生及学生家庭,而且“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指挥棒也改变了中国的学校。中国的中小学为了应试,硬性改变了青少年好玩好动好遐想的天性;中国的高等学府也成了制造一个个统一合格标准产品的工厂,而不是教育培养各不相同的多元的富有创造活力的有用人才的各有特色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殿堂。统一僵硬的“唯分数论”的高考,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