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2、许多古人的名与字有一定联系,“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如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诸葛亮字孔明,据此判断,三国人物黄盖的字是A.子龙B.翼德C.公覆D.公瑾13、汉字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请按照汉字演变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以下书体()①②③④⑤④②③⑤①①②④③⑤④②③①⑤14、《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15、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0世纪D.公元12世纪16、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生产经营活动广泛D.草市交易十分发达17、《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18、《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19、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2/5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20、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向各省宣达政令B.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C.负责中央官员选拔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2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2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C.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2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B.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3/5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王夫之《思问录》材料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12分)(3)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6分)(4)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4/5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5/5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12、C13、D14、D15、B16、D17、C18、A19、C20、B21、D22、B23、A37、(1)孔子:仁、礼、中庸(3分)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3分)(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4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4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4分)(3)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4分)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4)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2分)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6分)39(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轻视。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