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38生态环境的保护时间:2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A.CO2、SO2、氟利昂B.SO2、CO2、氟利昂C.氟利昂、CO2、SO2D.CO2、氟利昂、SO2解析: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联系的内容多,如温室效应与气候的变化,温室效应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臭氧层的破坏与人体健康细胞癌变的联系,土地沙漠化与沙尘暴的形成等。在学习中,要从原因与危害等方面去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答案:A2.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优美的词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该词句体现了()A.生物的多样性B.生物的适应性C.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性D.生物的进化规律解析:生物的多样性是经过生物的长期进化和适应,才变得像今天这样形态各异、丰富多彩,各以特有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中。答案:A3.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研究表明生物柴油燃烧后SO2和颗粒物质排放很少,特别是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11%~53%。使用生物柴油的优点是()①减少粉尘污染②减少有毒气体排放③不可再生④减少酸雨危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的元素组成是C、H、O,制成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有害气体SO2、CO较少,可以减小酸雨危害和空气粉尘颗粒,所以①②④正确。生物柴油可再生,化石燃料不可再生。答案:B4.熊猫、金丝猴等物种如果灭绝,将主要影响()A.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种群多样性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群落的多样性D.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的多样性解析:大熊猫、金丝猴均有各自的物种属性,有各自基因库及物种特征,它们的灭绝将标志着该物种特有的基因库丢失,即影响了物种及遗传多样性。答案:A5.人们不是过度放牧就是垦荒种地,结果使宁夏的许多牧场、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不仅牛没了、羊没了,甚至就连土壤中的蚯蚓、昆虫几乎都不见了,这一现象明显地告诉我们()A.蚯蚓仅能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B.岩石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C.土壤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D.蚯蚓和昆虫的活动影响生态结构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草原植被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形成荒漠,而荒漠中既无水分又无营养,生物无法生存。据此不能得出岩石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但可得出只是其中的土壤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且参与生物圈的构成。答案:C6.下表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原因哺乳动物鸟类偷猎31%20%丧失栖息地32%60%生物入侵17%12%其他原因20%8%A.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造成的C.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造成的D.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解析:由表可知:鸟类生存受到的主要威胁是丧失栖息地,而栖息地的丧失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哺乳动物生存受到的威胁较多,主要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外来生物入侵使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弱;该表不能判定是什么生态系统。答案:B7.(2011·山东青岛期末)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C.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解析:此题中甲图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在图甲中A是组织液、C是血浆、B是淋巴、D为细胞内液,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C,当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图乙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A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答案:C8.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C.禁止近亲婚配可以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解析:由于环境条件是有限的,虽然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但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K值为环境的最大承载量,16亿为人为控制的最大值,并不是K值。答案:D9.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新动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大面积扩展的标志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④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A.①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由于人为的滥砍乱伐,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植被破坏,易产生土地沙化,就会使该地区的植被活动受到抑制。植树、种草增加植被,防风固沙。由此可见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答案:D10.下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C.选择Ⅱ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解析: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开发不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森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这样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答案:D11.(2009·上海综合)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A.沙尘暴频发B.火山爆发C.温室效应加剧D.湿地内物种减少解析:“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为对生态的破坏。火山爆发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人类掠夺式开发导致的结果。答案:B12.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格外引人注目,该设计的目的不包括()A.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C.避免因青藏铁路的阻隔导致地理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保护藏羚羊等物种的多样性D.防止出生率下降,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解析:从形成地理隔离到新物种的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该设计目的是保持原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设通道有利于种群的基因交流,从而提高其适应性,保持数量的稳定性。答案:C二、简答题(共40分)13.(9分)观察下列曲线,分析回答。(1)上述曲线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导致全球大气中CO2浓度上升的原因有哪些?(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大气中CO2浓度上升与温室效应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全球温度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2)能源的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3)大气中CO2、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气体能使太阳辐射顺利通过,却又能阻碍红外辐射向地球外层空间散发,导致地球表层温度升高14.(16分)(2011·佛山模拟)2007年夏天,太湖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无锡市因此出现饮用水荒。“无锡太湖蓝藻的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从自然因素上来讲,太湖水位今年比往年要低,水少;另外,由于去年是暖冬,今年4月无锡气温在20℃左右,适合蓝藻生长。但是,人为因素也非常重要,上游河流污染物排放严重,太湖湖体中的氮、磷浓度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1)太湖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部分游客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___________来判断。(2)水位低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看这是降低了太湖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___________的活性来影响蓝藻的生长。(3)为了防止太湖水源被污染,环保部门加强对太湖上游流域沿岸工厂的监测,现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测员沿河每隔100米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检验员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Ⅰ.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Ⅱ.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无机盐。然后均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再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请回答有关问题: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A组(原始水样)0.20.30.311010776.5B组(添加N)11.522.52019181718C组(添加P)899.510119.57.57.57D组(无添加)0.20.20.31109776.5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_______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工厂上游和下游水域限制蓝藻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成形的细胞核(或叶绿体等细胞器,只要答出一种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也可)(2)自净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或稳定性)酶(3)①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②对照PN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15.(15分)环保专家预言,废弃的地膜(塑料产品)将最终成为祸害。武汉大学张俐娜教授提出用苷蔗渣、麦秆、芦苇浆做原料生产“再生纤维素共混膜”的研究课题,终获成功。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农作物增产20%,而且使用寿命一旦终结,其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吃掉,剩余部分会在40多天内自动降解,对土壤无副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探究废弃地膜对作物的危害(工具、材料自选)步骤:①在一个实验小区中选5个样方(温度、肥力等相同),并标记为a~e②取10g、20g、30g、40g不同重量的废膜碎片分别均匀撒到a~d4个样方中,并翻掘。e样方不加废膜作为对照。③取饱满度一样的小麦种子300g,均分5份。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3个月后观察小麦根系的发达程度。结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废弃地膜等塑料废弃物不溶于水,在自然界中难被____________降解,长期留在土壤里,会影响土壤____________,阻碍水分流动和农作物的根系发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