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试卷共6页第1页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测试七年级语文试卷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夏熔亮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花木cànlàn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xuànlì的色彩。(选自峻青《秋色赋》)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这次“板桥杯”作文比赛,是让董晓宛去呢,还是让朱刚勇去?B.看上去,她的年龄大概是十六七岁。C.“你疯了!”鲁智胜不死不活地说:“人家大工厂不是慈善机构,什么人都照顾。”D.“这头母牛多少钱,老婆婆?”那人问道。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据了解,千岛菜花风景区旅游高峰的提前到来,是因为今年的菜花提前绽放的原因。B.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眼花缭乱。C.通过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使同学们认识到了规范书写汉字的重要性。D.苏老师耐心地指出并纠正了我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⑥每题1分,第⑦题2分)①求剑若此,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安不忘危,_________▲__________。③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④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⑦《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事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哲理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名著阅读。(8分)(1)《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____▲_____,这部小说的姊妹篇是《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小说既有相关性又有独立性,深刻揭示了社会与人、社会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2分)(2)《洞中历险》叙述了汤姆和蓓姬在岩洞里奇妙、曲折、紧张的历险历程,请结合此文具体内容,说说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年级语文试卷共6页第2页(3)少年汤姆十分淘气,一天半夜,他和伙伴哈克一道在坟场玩死猫,无意中目击了一个凶杀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6.语文实践活动(6分)你班开展了“走进图书馆”语文实践活动,你积极投身其中:(1)图书馆准备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请你写出一则。(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师要求你们小组快速去图书馆检索莫言的小说《蛙》,请你说说查找的方法。(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晓菲在《十三岁的际遇》中说:“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倘佯,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同学们,走进图书馆,你有什么体验呢?请把它写下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共60分)(一)阅读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一诗,完成第7题。(6分)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7.(1)乘着想象的翅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一、二两句的画面内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你认为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寓言故事《曾子杀彘》,完成8~11题。(14分)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①还,顾反.为汝杀彘②。”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③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④!”遂.烹彘也。注:①汝:人称代词,你。②彘(zhì):古代意为“猪”。③特:只不过,只是。④非所以成教也:不能把(它)作为教育的方法。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其子随.之而泣(▲)②顾反.为汝杀彘(▲)③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④遂.烹彘也(▲)(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第二个“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曾子之妻之.市七年级语文试卷共6页第3页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B.驱之别院(《幼时记趣》)C.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D.至之市(《郑人买履》)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其子随之而泣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幼时记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于漪《往事依依》选段,回答12~14题。(10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节选自于漪《往事依依》)12.根据选文内容填表。(4分)国文老师朗读课文时的特点学生们的感受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教古文的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②▲③▲代课老师①▲同学们都被深深感动了④▲13.“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见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摆的身姿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此句中“只要稍一……就……”的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年级语文试卷共6页第4页14.于漪老师写作此文时,已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是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成才的原因吗?(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鲁军《“汉字听写”缘何掀起热浪?》一文,回答15~17题。(10分)近来,中央电视台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吸引了观众。据央视统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何以能够吸引观众?难道仅仅是个“书写”问题?显然,节目中出的一道道汉字听写题,让一些观众不得不给自己贴上“文盲”的标签。对不少离开校园已久的人来说,不只是一些结构复杂、罕见使用的汉字让人写不下来,更有一些笔画简单而“高频”的汉字让人“举白旗”。当然也就有了在“惭愧”之下的“继续看”,或者“兴趣”之中的“娱乐看”。但是,往深处想一想,并无奢华场面和明星阵容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刚一问世,便以其益智的清丽身姿和积极的文化情怀,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创下全国收视佳绩。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唤醒了深藏在炎黄子孙心中而在键盘时代淡忘了的汉字情结。这样的节目,达到了“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的效果,可以说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一种具体体现。中国汉字被错“书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在给汉字的书写、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等问题,对汉字书写和传承提出了挑战。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与载体,提倡正确“书写”,是因为书写是汉字的基本属性,是汉字传播的前提。中华民族文化,绵延数千年,固然不只在文字本身。但那些珠圆玉润、形象饱满、栩栩如生的汉字,若在我们的忽视与冷漠中,慢慢成为历史的遗迹,岂不是有愧于先人一笔一画刻凿出来的古老文明?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非常重视规范汉字写字教育的作用,他认为,第一,写字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奠基工程;第二,写字是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工程;第三,写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启蒙工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是最值得我们保存和珍惜的文化瑰宝,要弘扬汉字,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积累,持之以恒。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会通过“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实现提高“软实力”的目的。15.《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观众中掀起热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根据文章内容,请你概括出规范书写汉字的好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假如你最要好的朋友平时用惯了电脑,手写汉字的能力明显下降,写作业时经常出现一些错别字,并且毫不在乎,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后,你很想劝他规范地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