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模块结业考试试题语文(必修1·人教版)注意事项:1.本试题除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表达题)外,另增设附加题20分。附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附加题分数是否计入模块修习学分。2.第Ⅰ卷1~6页,第Ⅱ卷第7~8页,附加题第8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3.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6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4.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7~18题,附加题)时,须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5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戏曲,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方式。中国戏曲雅俗共赏,选材宽泛,自古以来,既有帝王将相的阳春白雪,也有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既登得了庙堂,又入得了街巷。中国戏曲深蕴传统文化的精髓,舞台之上,一桌二椅,唱念做打,节奏唱腔,全凭演员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营造具体的戏剧情境和表现鲜活人物。而中国戏曲本质上是写意的: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与整个中国的传统艺术,如文学、绘画、书法、诗歌等,都一脉相通,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特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戏曲一直都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中国戏曲历经千年流传,“通变”早已融入自身血液之中,善于继承传统,也很擅长吸收和创新。戏曲代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沉淀了中国人千年的心灵世界,而地方戏更是凝聚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在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民族文艺的坚守和创新。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就具有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特性、弘扬民族艺术不可取代的价值。因此,戏曲艺术是传统的、独特的,更是面向未来的。戏曲是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保存个性和特性的传承,扬长避短、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这就如同书法艺术需要发展创新,但不管如何创造,终归是点画线条的艺术,是汉字的艺术。中国戏曲整体的写意性、程式性要保留,切忌盲目采用现代舞台声光电技术“大制作”,破坏戏曲的本质。地方剧种的个性和风格也只能在创新中得到强化。戏曲要走向未来,剧本是基础。曹禺大师早就说过,“繁荣的关键在于创作”,“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目前戏曲事业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剧本荒”尤为突出。没有纯净坦荡、自由放飞的心态是写不出好剧本的。剧作家要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有感而发,才能创作出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剧本来。戏曲的题材要创新。今人看古人的戏,看什么?传统戏曲应该开辟题材创作的新领域,关注现实题材的创作。题材可以是历史的,但创作理念和立意必须是现代的。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再现经典,适当取舍,挖掘经典中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厚重的经典就能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戏曲的未来在年轻人,戏曲的观众是需要培养的,这是因为戏曲是高度艺术化的样式,“形式即内容”。现在的小孩子生下来就看得懂动画片、电视剧,但让他去看戏就不一定能看懂。一是内容看不懂,二是形式看不懂,比如为什么要勾脸谱?水袖表达了些什么?戏曲有一定的欣赏门槛,观众要经历一个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过程。因此,要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接触戏曲。现在时尚的东西太单薄,当年轻人腻烦了感官刺激,有了一定审美修养和内涵时,中国戏剧是最好的选择之一。戏曲是创造性的艺术,是与观众当场双向交流的艺术。如果我们重视剧本创作,扬长避短,好戏频出,老百姓怎么可能不喜欢看?新的观众不断成长,我们的戏曲怎么可能不繁荣?戏曲里有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摘编自2010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1.下列有关“中国戏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戏曲选材丰富,帝王将相、普通百姓都可以成为其表现内容。B.中国戏曲的人物形象主要靠唱念做打等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来体现。C.中国戏曲与传统的中国文学、绘画、书法、诗歌都崇尚简约实用。D.中国戏曲曾在中国人的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继承传统就是要保留属于中国戏曲本身的东西,就是要弘扬独特的民族文化。B.古老的戏曲艺术要想面向未来,既要保持自身的个性特点,也要善于创新。C.戏曲创新可以使地方戏种的特色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赢得更多的年轻观众。D.戏曲发展创新不能靠现代的声光电等舞台艺术,而应向传统的书法艺术学习。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制约中国戏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好剧本,好剧本的产生需要剧作家心无旁骛的创作,也要剧作家的独立思考。B.看腻了动画片、电视剧的年轻人会对审美有更高的要求,而戏曲中的脸谱和水袖就可以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C.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时尚,而时尚的东西又都比较单薄缺少内涵,让年轻人接触戏剧就可以使他们变得厚重起来。D.传统戏曲很少关注社会现实,这是观众不喜欢戏曲的根本原因,只要戏曲创作能够替现代人考虑,戏曲就会繁荣。二、古文及现代诗阅读(共2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3分)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峄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选自《战国策·魏策》)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重:更加B.子之言有说.乎说:解释,解说C.恃.此险也恃:凭借D.专委.之子矣委:委屈5.与例句中加点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A.夫晋,何厌之.有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C.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阐述了国家强盛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边塞的险固,而应该以德服人的道理。B.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例,看似信手拈来,却使议论非常深刻,有一定的说服力。C.人物性格鲜明:王钟的逢迎谄媚,吴起的慷慨陈词,魏武侯的先盲目后善纳雅言。D.文章在写法上,多用排比、对偶和夸张等修辞方法,句式对称整齐,读来琅琅上口。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此晋国之所以强也。⑵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二)现代诗歌阅读(7分)生命郑愁予滑落过长空的下坡,我是熄了灯的流星正乘夜雨的微凉,赶一程赴赌的路待投掷的生命如雨点,在湖上激起一夜的迷雾够了,生命如此的短,竟短得如此的华美!偶然间,我是胜了,造物自迷于锦绣的设局毕竟是日子如针,曳着先浓后淡的彩线起落的拾指之间,反绣出我偏傲的明暗算了,生命如此之速,竟速得如此之宁静!8.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9.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怎样的认识?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2)又前而为歌曰:“,。”(《荆轲刺秦王》)(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陈垣之于辅仁,如同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贻琦之于清华,张伯苓之于南开。论语有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辅仁大学因此得名。这所大学在教育史上颇具传奇色彩,而传奇的缔造者乃陈垣。1926年,辅仁大学(下称辅仁)创始人英敛之在临终之前将大学托付给了陈垣,自此,辅仁开始了“陈垣时代”,也由此迎来了它的辉煌期。直至1952年,辅仁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这所奉儒家经典为校训的大学,却是一所教会大学。其创始人英敛之起初主张“全盘西化”,彼时“西风东渐”正浓,传统国学日渐式微。“五四”后,中国进入大规模输入西学的时代,彼时的青年以学经济、外语、技术为荣,对于国学则视之为无用糟粕。陈垣对此痛心不已,“一个民族的消亡,是从民族文化开始的……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民族,就要保住民族文化”。自此,陈垣开始了在辅仁的“教育救国”计划。辅仁短短27年历史,始终伴随着来自古今中西的力量博弈,陈垣则是这场博弈战的掌舵者。在陈垣眼中,辅仁的学生应“于中国文化方面,有深切之了解;于中国文字方面,有纯熟之技能”。他认为,“有志之青年,决不可轻弃华文,不然,数典忘祖,将不知为何种族类”。开设国文课是他在辅仁播下的第一枚教育救国“种子”。在他看来,国文教育是给青年人一副“眼镜”,有了“眼镜”,你就可以看得更远,更清楚,能分清中西文化之精华和糟粕。20世纪初,汉学研究外胜于内的局面让许多中国学者倍感耻辱。陈垣也曾不止一次地说:“要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陈垣的学生柴德庚、刘乃和多次听到陈垣在课堂上讲:“每当我接到日本寄来的研究中国历史的论文时,我就感到像一颗炸弹扔到我的书桌。”他深深意识到国文教育是重振汉学之基础、中西文化交流之桥梁、民族精神之核心。大一的国文课由校长陈垣亲自主持,并选用了一批学有根底的教师讲授,余逊、柴德赓、周祖谟、启功等都是当时的授课老师,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成就很高的学者。启功曾回忆说:“学年末全校大一国文会考,陈垣先生亲自出题,不但是学生的会考,也是教师们的会考。”受中西传统文化熏染,辅仁形成了严谨踏实的学风,有顺口溜谓之: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辅仁是个和尚庙,六根不净莫报名。辅仁校风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对于西学,陈垣也同样倍加重视。辅仁的教员中,外籍教师比例为30%。中西结合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为融汇贯通中西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今,走进什刹海旁的辅仁大学旧址,古色古香的琉璃瓦屋顶、汉白玉须弥座、红色雕花窗棂、蹲伏的石狮依然彰显着浓郁的中式风格,这所由陈垣从美国请来的建筑师墨菲,采用西方新工艺、新材料设计建造的校园,被誉为旧京三大中西合璧建筑之一。即使是校舍,也无不显现出陈垣的理念——会通中西,美美与共。“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终极目标是“美美与共”,而不是“袭取人之皮毛,牺牲其所可贵,买椟还珠,邯郸学步”。(节选自2013年3月23日《中国教育报》)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A.开头把陈垣和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并列在一起,突出了作为校长的陈垣对于辅仁大学的重要性。B.“五四”以后的中国青年数典忘祖,辅仁大学的学生不应只学外语、经济和技术,否则会有亡国的危险。C.陈垣认为国文教育是给青年人戴上了“眼镜”,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区分清楚中西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D.辅仁大学外籍教师人数只有三分之一,这样就可以保住民族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中的核心地位。E.辅仁大学虽是一所教会学校,但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它崇尚佛学,还把儒家经典奉为校训。12.陈垣为什么要在辅仁推行他的“教育救国”计划?(4分)13.从文章看,陈垣在辅仁为他的教育救国计划做了哪些具体工作?(4分)14.在强化国文教育的同时,陈垣同样重视西学。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分析。(5分)第Ⅱ卷(49分)四、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当人们纷纷向西南旱区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B.你本来一开始就不该孤军奋战,应该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