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方民族的融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民族融合B.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化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⑤东晋A.①②③④B.③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④⑤3、“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措施是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改穿汉服D.使用汉语4、下列现象出现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是①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③君臣一律用鲜卑语讨论国事④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5、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④6、右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A.推进大一统格局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7、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2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A.秦始皇统一文字B.汉武帝独尊儒术C.孝文帝厉行汉化D.武则天重用酷吏8、“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改穿汉服D.改说汉话9、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盘庚迁殷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C.周平王迁都到洛邑D.苏维埃俄国首都迁到莫斯科10、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文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B.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郑和下西洋11、“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就是断绝“北语”即鲜卑语的流传,而把“正音”即汉语作为官场通用的语言。此次改革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忽必烈改制D.戊戌变法12、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13、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C.促进了民族融合D.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14、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他是()A.商鞅B.秦始皇C.张骞D.北魏孝文帝15、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A.秦始皇统一文B.汉武帝独尊儒术C.孝文帝厉行汉化D.武则天重用酷吏16、九年级(1)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下列史实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是3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C.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D.明朝时,戚继光抗倭17、“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1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迁都长安C.汉化政策D.改革田制19、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了顽固贵族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2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21、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A.北魏孝文帝B.汉光武帝C.汉武帝D.秦孝公2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A.盘庚B.隋炀帝C.北魏孝文帝D.元世祖23、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皇帝,要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这位皇帝是()A.前秦苻坚B.北魏孝文帝C.西夏元吴D.金太祖阿骨打24、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A.反对各族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C.各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25、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了顽固贵族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2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4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27、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8、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A.西晋B.东晋C.前秦D.宋29、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①魏鲜卑族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②马球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③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精义④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A.中外交往B.民族团结C.国家统一D.文化交融3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势力和影响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二、填空题()31、相关链接(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请根据提示信息,链接成完整的史实)【小题1】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题2】荒淫无道,施用炮烙等酷刑的商朝暴君————【小题3】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离骚》的创作者—————【小题4】我国春秋晚期杰出军事家孙武编著的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小题5】.推行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政策,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的北魏皇帝————【小题6】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作者—————五、问答题()七、综合题()3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5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北师大版教材材料三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推行重农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北师大版教材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君”是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改革的性质。(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实行这些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1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说明忽必烈重视农业的主要表现。(2分)(4)综合上述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33、(8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4分)(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2分)(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34、阅读下列材料后判断:材料一(商鞅)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准许民间买卖田地。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也陆续转向私有。……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如有违犯,当加降黜;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意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等。他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他的改革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以上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划“√”;违背了以上材料表达的意思,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划“×”;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商鞅变法中国家奖励努力耕织的人,惩罚弃农经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商鞅变法后,土地私有制度在秦国逐渐确立起来。()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人在任何场所说鲜卑语,必须说汉语。()北魏孝文帝在多方面采取措施促使鲜卑族汉化。()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是中的卫鞅指谁?他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材料中的孝公指哪国的国君?(3分)(2)在材料一的人物变法时期,要获得爵位最直接的办法是什么?这一人物变法的作用是什么?(4分)(3)材料二的“诏”令(禁用鲜卑语)是谁颁布的?你还能举出他改革的其他措施吗?(6分)(至少举出两项)36、自秦汉以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和发展,在此历史的进程中发生了众多的历史史实,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秦始皇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1分)(2)西汉政府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采取过哪些措施?(3分)(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各族人民交往增多,为革除旧习、吸收汉族文化进行了一场改革其名称是什么?(1分)这场改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2分)(4)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各族发展状况不同,为此我国采取了什么民族政策?(1分)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关系有何重大意义?(1分)(5)请你为促进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献言献策?(1分)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______《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______《宋书》材料三: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请回答:(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分)(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6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影响?(2分)(3)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材料三中,为顺应这种趋势进行改革的皇帝是谁?(2分)这段材料反映了他改革的哪项措施?(2分)38、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7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