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课时提升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2013·临沂高二检测)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2.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反映的实质是()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D.商鞅奢侈浪费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影响深远B.体恤百姓C.改革彻底D.法令严酷4.“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C.促使封建制经济发展D.发展了商品经济5.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A.变法深入贯彻B.变法违背民意C.变法阻力重重D.变法最终失败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D.焚烧诗书8.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国诸侯也前来道贺,这主要是因为()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2-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国发动争霸战争9.(2013·青岛模拟)“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该历史事件记载于()A.《诗经·国风·秦风》《春秋·鲁桓公十八年》B.《诗经·国风·秦风》《战国策·秦策》C.《战国策·秦策》《史记·秦始皇本纪》D.《战国策·秦策》《史记·商君列传》二、非选择题10.(2013·宿迁模拟)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创新精神,对旧制度进行深刻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商鞅的治国策略及目的。对此你如何评价?(2)据材料二,概括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的依据。(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11.(2013·无锡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前350年秦建都咸阳,筑冀阙。在阙上公布法令。商鞅又实行第二次变法,使秦国更进一步的地主政权化。(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六国表》和《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二)开辟阡陌封疆(田间分疆界的土堆),承认各人新辟土地的所有权,按各人所占土地面积定赋税。……(三)划一斗、桶(斛),权、衡,丈、尺。全国货物交易,有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材料二秦国地广人稀,邻近国三晋土狭民众,商鞅知道“民所欲者田宅也”,悬赏招徕邻国农民到秦国种地,给田宅,免兵役,使专力耕织。秦民服兵役,轮番出战,常有余力。秦国足食足兵,有战必胜。——以上材料均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1)概括材料一中所涉及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答案解析1.【解析】选D。题干要求从图中获得历史信息,D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不符合史实。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理解能力。商鞅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忌恨,为了安全起见,商鞅出行时重兵保护,体现了商鞅变法的艰难和商鞅变法的决心与勇气。3.【解析】选A。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发展潮流,他本人虽下场凄惨,但他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影响深远。4.【解析】选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除井田,民得买卖”和所学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以法律形式保护,有利于封建制经济的发展。所以本题选C。-3-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A、B、C都是正确的。虽然总体都是推动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度衰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所以,D符合题意。【规律方法】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一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二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三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6.【解析】选A。根据所学,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秦孝公的坚决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分析材料,商鞅出逃后,受困于自己制定的制度,后被逮捕处死。本题选A。7.【解析】选C。“薄恩礼,好生分”大意是:对恩礼淡漠,性格乖戾。分析商鞅变法中的各项措施,应该与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紧密相关。这一制度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否则要受同样的惩罚,以此强化统治。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雄霸诸侯,因此周天子送礼,诸侯道贺。9.【解析】选D。材料中所述内容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大约在战国时期,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史记》为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所作,因此会记录该事件,《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属于文学作品,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由材料中“民本,法也”,可以看出商鞅治国崇尚法律,目的要从商鞅的阶级出身方面考虑,评价要考虑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第(2)题对变法持否定态度,首先考虑变法触动哪些阶层的利益,然后从变法的客观进步作用上全面评价。答案:(1)策略:崇尚法令和刑法,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目的: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2)依据:破坏了奴隶制;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认识: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新经济,实现了富国强兵。11.【解析】第(1)题,内容可从所给的材料分析,其作用可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来分析归纳。第(2)题所说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指的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作用。答案:(1)推行县制,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了农业发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了国家统一。(2)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