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4.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选择题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非选择题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一、阅读9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8分)①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利用语言来交际。许多有经验()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凝、便于记忆的语言固定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这就是所谓的“传说”。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们的记忆总是有限的。传说在被人们互相转述的时代,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1.第①段的“()”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2分)A.破折号B.分号C.顿号D.逗号2.第①段的“”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2分)A.炼B.练C.拣D.冻3.“一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línzhǎoB.línzhuǎC.língzhǎoD.língzhuǎ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9分)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就一个民族而言,对诗性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是单个人或少数人的自我命名。关于诗的最起码的范式、规则的理解也必然是各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长期积淀而成的。②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品。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和文化沉淀。诗歌语言的进步,以大众语言的发展为基础。大众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语言,让诗歌的语言繁茂而□□。2③诗性的语言,不在于“生”而在于“熟”,与民众语言贴得越近越好。公认的是,诗人运用现实的、活的语言,诗性效果远胜于旧的、“死”的语言,运用民族的、自然的语言,效果远胜于外来嫁接的和硬性的语言。诗性的语言,天生具有大众化的基因。④必须说明,肯定大众对于诗歌、大众化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并非否定一些有小众化倾向的诗歌的作用。这些诗歌的意义在于,它们往往追求诗的探索性、先锋性、实验性,在诗歌的风格、形式、语言上另辟蹊径,在为诗歌成长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可以偏执于小众化、个人化立场。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破坏诗性之根;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斩断诗歌之链;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折损诗性之翼。⑤大众对诗歌有更高的美学期待,所以诗歌需要正视大众,也只有包容和亲近大众,才能对诗歌内部秩序进行重建,激活它的生命力,构建新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模式。保持面向大众的姿态,才能使诗人离开自我立法的虚妄和自我评价的盲目,才能保有对表达形式的变革意愿和敏感性。⑥新诗百年,历经断裂与成长。一个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一些诗人纠结:选择“诗”还是选择大众?我们的回答是:选择有大众的诗。5.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简洁B.通俗C.新鲜D.含蓄6.指出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某一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7.联系全文,概述“选择有大众的诗”的理由。(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3分)边城(节选)沈从文①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②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属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③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3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④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8.文中的“边城”有虚实两层含义,它实指边远小城,虚指。(2分)9.对第①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人物活动的环境B.描述由远及近,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C.以质朴的语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D.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突显出老人的性格10.对第②段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人物塑造中的细节描写B.通过侧面描写烘托老人形象C.是对渡溪的人的心理描写D.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11.上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老人“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请概括并加以分析。(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16分)①近年来,“山寨”一词异军突起,很快席卷全国。对山寨现象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②反对的一方认为:山寨行为就是仿冒、造假、盗版、侵权,会破坏创新者的权利,无助于中国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无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③支持的一方认为:多数山寨产品并不违反现行法律,山寨产品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说明它能适应中国广大下层消费者的需要,有存在的合理性。④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上述观点和见解,都是以承认现行秩序、规则乃至法律的正当性为前提的,但是,这个前提是可以讨论的。⑤不可否认,当今世上现行的许多有关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规则、法律等,大多是西方强国依据其道德、价值、利益制订的。这些规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逐渐形成的。实际上,这些规则并不都是绝对正确的。在某种意义上,“山寨”就是不承认这些规则,要打破这些规则,所以,预设立场地认为现行秩序不可破坏,现有规则一切正确,恐怕失之偏颇。⑥西方国家往往能够轻易地压低物质生产的价值,而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依靠技术、设计、品牌、标准大赚其钱,这是与全球化时代文化、影响力、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等强势软实力相辅相成的。发达国家依靠其控制的强势媒体,在全球化时代,能将其产品与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国家的城市和乡村,依靠其影视、网络、体育、服饰等文化消费,不断在全世界复制同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不断吸引和诱惑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使其对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趋之若鹜。这就是今天不尽合理的现实,也正是“山寨”的经济、文化与社会背4景。⑦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必去争议这种经济、文化与社会现实合理不合理,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可能不理会一切现有的秩序和规则,在中国实行“山寨”规则呢?不行!这既无道德基础,也无现实可能。从道德基础来说,我们不能说这些规则完全就是保护强者、保护先来者的利益,这些规则是不在断的制度演进与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这些规则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保护创造、鼓励创新的积极意义,符合人类的普遍价值。从现实可行性来说,如果排斥这些通行的规则,我们就会自闭于世界,就无法与世界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12.请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6分)13.第⑤段中,作者认为“现有规则”“并不都是绝对正确的”,第⑦段中又认为打破这些规则,在中国实行“山寨”规则,“既无道德基础,也无现实可能”,作者的论述是否严谨?请结合文本加以评价。(5分)14.依据上文,推断作者对待“现有规则”的态度。(5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5—16题。(8分)某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请了5名男性,每人都接受了两轮实验。第一轮是使用闹钟叫醒,第二轮是意识到起床时间自发醒来。每轮实验连续四天,实验中每人每天只睡五个小时,醒后立刻对他们进行测试,让他们根据提示的数字按下相应的按钮,以比较他们的清醒程度。研究人员发现,在连续睡眠不足的第四天,5人测试的反应时间第二轮比第一轮平均短12%。该研究小组得出结论:这证明了在自发醒来的情况下,受试者的清醒程度更高。15.为上文拟一个标题。(2分)16.为了使结论更科学,研究小组想从实验对象和实验过程两方面做一些改进。请为该小组提三条建议。(6分)(六)按要求完成第17题。(6分)17.请写出能证明“柔可以克刚”这一观点的两个论据。(6分)(七)默写。(5分)18.(1)__________,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4)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5)______________,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9—21题。(7分)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①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注〕①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②扬州:地名,当时为南宋抗金前线。19.“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1分)20.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5A.“清秋”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以乐景衬哀情。C.“倩悲风”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D.“吹泪过扬州”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21.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3分)(九)阅读下文,完成第22—24题。(10分)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节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