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兰溪三中戴胜旗文明冲突是文明发展演进的动力。历史上每一次文明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形成文明共存与进一步的融合,……文明共存是融合各种文明不同的特质,扬弃不合时宜的文明,形成多元化的新的文明体系。——肖川“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吗?分属何种类型文明?“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文明冲突:北魏崛起与统一北方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讨论: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文明冲突:北魏崛起与统一北方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北史》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魏书》材料三:“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魏书》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廓定四表,混—戎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思考:武力统一后的北魏又是如何加强对北方的统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成效如何?1、从材料一看宗主有什么特点?这对北魏统治有什么危害?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三的现象对北魏政府有什么影响?1阶级矛盾激化2民族矛盾激化3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4吏治黑暗,贪污成风5土地荒芜、经济衰退6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宗主督护制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北魏社会制度落后官无俸禄,任意搜括中原地区长期战乱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柔然威胁社会问题形成原因自主探究:结合上述材料及教材P34、36页内容,你认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问题及其成因?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思考:产生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问题探究: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那改革又有哪些有利条件呢?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前期统治者(拓跋珪、拓跋焘)已在一定程度上汉化,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在掌权时期进行了前期改革;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黄河流域的已有的文明基础为改革奠定了基础;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智者选择:冯太后孝文帝改革前期改革:创立新制吏治有所好转保证国家对人民控制推动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国家租调收入大为增加卓有成效封建化智者选择:冯太后孝文帝改革自主探究:结合第2课思考,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你认为孝文帝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问题?有何成效?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思考:1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智者选择:冯太后孝文帝改革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魏书》公元484年,北魏帝国掀起一场反腐风暴,郡县长官因贪污被处死的有四十余人,这是因为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什么措施?实施这一措施的原因是什么?2北魏的农民分得土地,会对北方地区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3分得土地后,你要为国家尽哪些义务?4此时对国家来说,你的身份是什么?租调制对你有何好处?对国家又有何好处?5改革前你可能通过什么人把赋税交给国家?6宗主督护制有何弊端?7改革后你可以通过什么人把租调交给国家?8三长制有何优点?智者选择:冯太后孝文帝改革问题探究: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宅里,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高祖(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惧,因以胁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智者选择:孝文帝改革政治上,迂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同时也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经济上,洛阳交通通畅、经济繁荣,而旧都平城经济落后闭塞;军事上,旧都平城北有强敌柔然,很不安全,而洛阳不仅远离边患,且有利于经略南方;文化上,有助于更好地改易风俗。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问题探究: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其改革措施和前期相比,有何侧重?假设那时你到洛阳游历,你可能感受到洛阳哪些新的气象?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魏书》智者选择:孝文帝改革(1)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封建化汉化智者选择:孝文帝改革(2)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后期: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阶段重点主要措施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实行三长制推行租调制孝文帝主持,重点是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措施主要有哪些?智者选择:冯太后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成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洛阳伽蓝记》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及材料中你能获取哪些有效信息?民族融合:汉化与封建化社会经济复苏与繁荣:生产方式的农耕化;都市繁华,商业活跃;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融合:汉化与封建化鲜卑人乐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从材料和图片中,你又能得出什么认识?社会制度封建化: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民族融合:汉化与封建化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从图片中两尊佛像及材料中你又能得到什么认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2.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3.北魏早期汉化4.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5.冯太后孝文帝推动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动经济:均田制、租调制政治:俸禄制、三长制、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文化习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政治:有力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民族: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基小结背景内容作用材料一:南齐使节萧琛、范云晋见孝文帝,孝文帝和他们谈论很久,对群臣说:“南朝多好臣”,大臣李元凯气得发抖,高声回答:“南朝多好臣,一年一换皇帝,北朝无好臣,百年一换皇帝。”——《资治通鉴》材料二:有学术观点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却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材料三:2006年12月4日《新闻晨报》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吴友富认为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会让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中国应改换新的形象标志。思考:从材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孝文帝的什么心态?你认为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你同意吴友富的观点吗?为什么?以上材料给我国今天的改革以哪些启示?1、改革要注意选择,吸取他人长处2、不能割裂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启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了中华文明;改革要注意选择,吸取他人长处;同时不能割裂本民族的文化……(08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基。链接高考(08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按人口分配土地(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链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