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类型:一、术语解释2二、简答题4三、论述题2考试时间:1月5号9点到11点第三章文学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一、含义: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二、如何表现?(一)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二)作家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三)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从生活、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映生活,塑造感性形象,典型和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和审美情感,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席勒式(倡导)莎士比亚化,福斯泰夫式的背景(了解或知道)三、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一)真实性是倾向性的前提和基础;(二)倾向性寓于真实性之中;(三)真实性使倾向性得到更好的艺术表现;(四)倾向性也影响着文学的真实性程度和艺术真实形态,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二者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第二节文学是审美的艺术情感性一、含义: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二、特征:(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显示表现例如: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第三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间接性一、含义: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塑造的,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它的缺点是限制了欣赏对象的广泛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也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下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这是文学的定性,“文学是人学”这是文学的定位,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是人的实践性产品,文学是一种萌生现象,社会现象。一、表现:(一)文学作品是写人的,是人工制品。(二)文学是写人的。文学的特殊对象和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整体作为审美对象。例如: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三)文学是给人看的,作用与人。*社会生活整体是对艺术对象的理解,文学艺术则反映整个社会生活,反映从物质到精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它在反映社会生活时主要是反映社会的人及其生活即人生,文学是把生活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来表现的,与其他具体学科相比较,它的对象显示出一定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属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那一部分包括人的客观实践和主观实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那些虽然不自觉就是人类社会生活单核人类社会生活有关的社会现象。只有与人类生活有着本质,密切联系的,文学艺术才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它,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又同文学是把人作为描写的中心这一特点联系在一起的。*人和人的生活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是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艺术家与它们的对象之间是处于审美关系之中,其着眼点是那些体现着一般,必然,本质的个别偶然现象。*人与人的生活是处于审美关系之中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对象,因此,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集中注意点是人和人生活审美属性和特点。*科学以理服人,以真启人影响人的理智,文学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陶冶人的情怀。第五章文学创作第一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内容的生成:(创作主体{作家}与创作客体的结合{写作所用的材料})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客体产生并且引发主体,主体又打碎和重建客体,这个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互相转化、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过程,即主体的对象化。二、文学内容向文学形式的转化文学内容作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产物,它的生成表现一种组织化、有序化的过程或者说是内容转化为形式的过程,因为所谓的形式不过是这种内容的组织化、有序化的结构和排列方式,随着内容的生成,其组织结构和排列方式也自然确定即内容很自然向形式转化。文学内容向文学形式转化的过程是文学内容自身各内在因素的组合结构和排列方式得到确定的过程,是文学创作因内而符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包括主体对客体固有形式因素的发现、把握和创作也包括主体自身的形势创造,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形成正是这两方面的有机融汇和统一。例如:聂耳《义勇军进行曲》三、创作灵感(灵感)(一)含义:创作灵感,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情绪、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极为活跃的思维状态。(二)灵感的特点1.突发(突如其来,偶然得之)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灵感具有很大的突然性、偶然性,常常出乎作者意料之外,不期而至,有时作家苦口婆心搜索而不能得到的东西,突然间一个信息的触发,马上就领悟到,一下子在眼里清晰显现,在构思中的思路突然打通。例如:郭沫若《凤凰磐涅》2.酣畅(文思泉涌,感情激荡)灵感到来时,艺术家的美感意识处于特别清晰、敏捷的状态,思想特别活跃,感情特别激烈,想象特别丰富,形象特别显明,艺术构思进行十分顺利和畅达,艺术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创作也最富于成效。例如: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3.创造性灵感总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当灵感来临之际,艺术创作就往往是最富创造性的。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三)灵感产生的条件(前提)——生活、思想、感情、艺术的长期积累1.灵感是以作者的生活积累为首要前提,是作者对生活进行的考察、体验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提炼、概括和改造。要经过长期生活的积累、思维的锤炼和艺术的磨砺,达到高度成熟的状态,灵感才可能产生。例如:周恩来:‘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第六章文学作品第三节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典型环境的特征——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统一1.典型环境的个别性所谓典型环境的个别性,就是作品中所写的作品、场所、气氛、人物、关系都是个别的、独特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天地。同一作品中的各个典型人物由于生活经历环绕他们的社会关系、物质与精神世界生活条件以及活动地点各不相同,因此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就各具特色。例如:祥林嫂-----鲁四老爷(阴毒)孔乙己-----丁举人(残忍)啊Q-----赵太爷(专横)共同的特点:面对的环境都是地主2.典型环境的概括性个别性不等于典型性,因此典型性要求在小天地中要概括出大时代,也就是要通过鲜明、生动、突出的生活环境,充分地、深刻地体现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发展形式和趋势。(二)意境的美学特征1.情景交融(意与境相互交融,和谐统一)意境如果加以剖析,就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活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例如:司空图:思与景谐苏轼:境与意和朱承爵:意境融彻王国维:意于境浑意境两浑所以,凡有意境的作品都是情景交融的,有景无情成不了意境。2.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有无相生,从而创造一个“象外”的艺术空间,这个广阔和谐的艺术空间不仅为意的丰富提供依托和可能性并且由于有境显示已而使内涵变得蕴藉。意境的创造就是超越有限去追求无限,超越实象去追求具有深邃艺术底蕴和超远艺术时空的虚境,从而造成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和传神美。例如:杜甫《春望》3.富于韵味(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就是作者的心灵世界得到以小喻大,以多总少的典型化的表现,这就极大的丰富作品的内涵,为欣赏者驰骋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读者通过想象、联想,由近及远,由“象内”而“象外”,最以有限之中见到无限,从而获得体味不尽的美感。例如:司空图-----韵外之效、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梅尧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王国维-----语语明白如话,而言外有无穷之意第五节文学作品的体裁一、四种文学样式的比较(诗歌、小说、剧本、散文)(一)反映生活的特点的对比1.抒情是诗歌的根本特征,着重于抒情是诗区别于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样式的根本特点,情感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是诗的灵魂。(例如:薛瑄在《读书录》中说“诗人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于肺腑也”、李贽“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由于抒情是诗歌的根本特性,也就决定了诗歌是最富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一种体裁。诗歌最富于自由而大胆的想象,注重创造意境(例如:清代文学评论家吴乔《答万季问》),万季问吴乔“诗与文之辩?”吴乔回答“二者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词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诗歌反映生活的特点:感情的折射、生活的变形。2.戏剧与小说的不同在于:它取生活中矛盾冲突最为尖锐的部分加以渲染和深入描写,而对其他较为次要的部分,采取略去或作间接的暗示交代的方法。(例如:英国近代戏剧理论家亚却说“戏剧可以称之为危机的艺术,正如小说是逐渐发展的艺术”)戏剧冲突是戏剧的基本特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小说写矛盾的发展多于紧张的冲突,戏剧则相反且冲突多余矛盾的发展,所以戏剧的矛盾冲突一般称为戏剧冲突而不是戏剧矛盾。戏剧作品通过矛盾冲突来概括生活,反映生活。3.散文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在反映生活上的不同特点是:描写真人真事,真情真景,既然历史要求实录事实,所以传记文学就应当存真求实,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例如:杨朔《雪浪花》)实际上,散文创作允许在不违背基本事实的情况下,略有简略,但这种虚构是局部事件的艺术加工,特点:选材的广阔多样、描写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二)艺术结构的对比1.诗歌是通过感情来折射社会生活,它的结构是根据感情的逻辑来组织形象,诗歌结构的特点是感情的逻辑、跳跃性。2.小说的结构大致经历了三个美的历程:第一个阶段小说的结构是以事件为中心,把人物、情节、组织成完整画面。(例如:《唐宋传奇》《十日谈》《一千零一夜》)第二个阶段小说的结构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纵横交错的结构(组织情节,组织人物关系)(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是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度,到了《红楼梦》才真正进入第二阶段)第三个阶段小说的结构是以人的内心图景为中心的开放式的结构(万花筒般的,放射性的)(例如:【徳】托马斯*曼《沉重的时刻》【英】沃尔夫《墙上的斑点》【美】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3.戏剧的结构:线索单纯(李渔“作传奇者能以‘头绪忌繁’四字刻刻关心”)、情节紧凑、场景集中。4.散文的结构形式是自由多样的,它的特点是似散而又不散,形散而神不散。(例如:曹靖华《花》)(三)语言的对比1.诗歌的语言比小说、剧本、散文的语言更凝练,概括力更高,表现力更强(例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的语言要含蓄凝练,要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具有很强的音乐性。2.小说的语言跟诗,散文基本的不同在于它要求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兼备,细致缜密。3.戏剧语言是人物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语言要有潜台词,动作性要写得浅显易懂(例如:巴金《家》)4.散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简洁、优美,散文的语言应该既简洁凝练又优美明丽。(例如:鲁迅《范爱农》《哀范君三章》)第七章文学接受一、文学接受的概念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的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只有通过作者的阅读、理解和欣赏,才会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审美现实,也才会拥有完整的生命。第三节文学接受的创造性和文学经典一、文学接受与二度创造文学接受活动并不仅仅是对作品原意的还原,而且是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新一轮创造性活动。二度创造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重要特点。(一)什么是二度创造二度创造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二度创造则更强调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由此对作家作品的意义进行再发现,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根据二度创造的特点,文学的创造性事实上既包括作家的创造性,也包括读者的创造性。(二)二度创造的内容和形式读者二度创造的内容,主要由文学形象的重构和文学审美意蕴的再创造两方面。一、是重构文学形象。二、是开掘深层的意蕴世界。在重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开掘、升华出深层的审美意蕴世界。读者二度创造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个体感悟、人际交流、生活追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