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福建高考历史考纲要求对应知识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4福建高考历史考纲要求对应知识点(必修部分)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一专题一)(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王族诸侯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来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宗法制:性质: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系政治等级的政治制度。内容(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大宗、小宗的关系;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作用:①凝聚宗族,维护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巩固统治。②形成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③形成认祖归宗,重视亲情,注重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增强民族凝聚力。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政治前提: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内容:皇帝制度:采用“皇帝”自称“始皇帝”.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三公九卿(中央官制)①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②九卿:具体事务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1)形成和演变:春秋出现,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历朝一直沿用。(2)特点(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与分封制的不同)(3)影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2)消极影响;强化皇权专制,政治独断性和随意性,易形成独裁、暴政及腐败,钳制了思想,阻碍社会进步;(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中央决策机构)(1)创立者:汉武帝。(3)目的(作用):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内容:由皇帝的左右亲信近臣构成,对重要政事先作出决策,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外朝”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隋朝确立,唐朝完善。运行机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评价:三省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有人说其是皇权下的相对民主,本质上依然是专制)科举制度(选官制度):隋唐以后用考试选官制度,明清“八股取士”评价:进步性: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政府官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行政效率;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体现了公平公正。局限性:考试忽视实用学问,不利科技发展创新;明清八股取士,束缚思想,阻碍社会进步。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创立,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评价: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历朝沿用,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2)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2-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无实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本质区别:(1)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清朝军机处: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作用: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繁荣。③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③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古代中国主要政治制度,突出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和独尊发展演变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完善和强化。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如:中朝、三省六部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如郡县制、刺史制、科举制、行省制)。2.古代中国的经济(必修二专题一)(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铁犁牛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产生“刀耕火种”“火耕”距今七八千年“石器锄耕”“耜耕”商周时期少量青铜农具,掌握一定技术春秋战国“铁犁牛耕”(2)工具:石器→青铜(少量)→铁器(生产力进步的标志,铁器时代的到来)动力:人力→畜力(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自然力(如筒车)补充:现代农业是机械力(没有革命性的进步)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奴隶社会(商周)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2.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耕作方式上)②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经营方式上)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经济形态上)④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⑤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⑥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产业结构上)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土地制度上)-3-(2)手工业的发展(一)纺织业丝织业:商周就较发达;汉朝技艺高超,品种多,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唐朝规模大、分工细;明清民营丝织业兴盛,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棉纺织业:宋元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元代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二)冶金业1.青铜冶炼:新时器时代出现;商周青铜时代,水平高超(如司母戊鼎)。2.冶铁技术:春秋: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技术;战国:炼钢和淬火工艺;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东汉:水排,东汉杜诗发明,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三)陶瓷业(1)制陶: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唐:唐三彩。(2)制瓷: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东汉:青瓷。唐代: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邢窑白瓷。宋代:瓷窑遍布各地,景德镇“瓷都”。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手工业生产方式1、家庭手工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2、官营手工业:①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②产品皇家私用和官府专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不能服务于社会,不利于新技术推广。3、私营手工业:①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②至明中后期,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②历史悠久,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③生产规模大、分工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④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⑤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发生新变化:出现了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商业的发展(一)“市”的发展“市”、草市、夜市(1)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2)六朝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3)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坊市界限严格(4)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二)城市的发展战国工商业城市兴起;汉唐长安、洛阳,宋代汴京工商业繁荣;明清:工商业市镇宋代商业的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明清时期商业呈现新特点:①江南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②农副产品商业化;③劳动力成为商品;④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会馆、商帮,如徽商、晋商;⑤长途贩运发达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①商业不断发展,水平较高,具有明显阶段特征,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补充)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4-资本主义的萌芽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2.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3.缓慢发展的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的价值观念。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1.首倡:商鞅变法2.含义:强调重视发展农耕(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3.原因:根本原因: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重要原因: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即农民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充当者。4.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A、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B、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C、重征商税。D、明清:闭关政策——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5。影响:合理性: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弊端: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海禁政策①含义: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②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统治者盲目自大。③概况: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②影响:给中国的航运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限制了中外交往,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专题一)(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一场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①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④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提倡“德治”、“仁政”、“民本”孔子(春秋):核心“仁”与“礼”;主张“为政以德”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六经”;其言论被整理为《论语》孟子(战国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