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囚绿记学案(定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学案《囚绿记》+《故都的秋》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惰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月有所亏。《囚绿记》学案第1页共5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端的一步是最紧要的,要走好,走稳,走对!《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写景的特点。3、反复诵读、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走近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写作背景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相关知识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头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持续三五分钟。今年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丁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飘泊。[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1926)]不过令人愁闷的贫苦,何以与我这样的有缘?使人生快乐的富裕,何以总与我绝对的不来接近?(郁达夫散文《零余者》)国民政府,是国民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它的基础是建设在国民的全数上的,然实际上在这国民政府内在左右政治的大局的,只有几个人,几个和民众漠不相关的前世纪伟人……政府仍在说政府的话,被压迫阶级的满肚皮的苦楚,仍旧是吐不出一二分来……(《郁达夫自传》)法国批评家说,文体像人;中国人说,言为心声。不管是如何善于矫揉造作的人,在文章里,自然总会流露一点真性情出来,这是一定的道理。”(郁达夫《写作闲谈》)可见,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中去了。“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正是郁达夫“清、静、悲凉”心境之“秋”的折射。基础巩固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潭柘.寺()一椽.()落蕊.()细腻.()梧.桐()椭.圆()颓.废()驯.鸽()廿.四桥()平仄.()鲈.鱼()普陀.山()萧.索()散文钞.()荔.枝()完成预习问题1、故都的秋景的特点是什么?把文眼找出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慢”“润”“淡”3、文中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各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案请见《新教材完全解读》?!!!4、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必必必修修修二二二编辑:张东营校对:王翠娟审核人:高一语文学案高一语文上学期学案《囚绿记》+《故都的秋》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惰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月有所亏。《囚绿记》学案第2页共5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端的一步是最紧要的,要走好,走稳,走对!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5、结尾两段都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见《同步创新课堂》13页6、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探究)我认为是颂秋。但是,由于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全文的基调却是忧拓展阅读绝唱严阵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处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叶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风格。去听它的情操。去听它的力量。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1.文章以“绝唱”为题,有什么深层含义?(4分)2.作者写“残荷”之前依次写了对荷花绿叶、红花的美的认识,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3.作者说”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6分)4.结尾段作者写道:“只要精神上拥有关,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4分)高一语文上学期学案《囚绿记》+《故都的秋》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惰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月有所亏。《囚绿记》学案第3页共5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端的一步是最紧要的,要走好,走稳,走对!第3课《囚绿记》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学习重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省天台县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先后担任过泉州平民中学教师、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并创办《少年读物》半月刊。194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惨遭杀害。陆蠡是一位勤奋且有才华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厚重,充满激越的思想锋芒,而且艺术上独具一格。出版的散文和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整理文中生字词2、理清课文结构脉络3、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二、课内研讨1、自学反馈①字音瞥.见()涸辙..()()移徒.()淅沥..()()婆娑.()猗.郁()目不暇.择()揠.苗助长()②积累成语直截了当: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留连忘返: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①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②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划出关键句。绿→绿→囚绿→绿→绿3、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①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美读它。②找出文中表明对绿情有独钟的句子。③创设情境,与绿对话,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句式说话。(提示:选用文中语句,表达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④、在这一阶段里,作者心中的“绿”是、、、的象征。⑤、找出囚绿后...写“绿”的形象的句子,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⑥、深入探究绿的内涵:我对绿的形象又有了这样新的认识。4、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①、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我是这样认为的:。②、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探讨文章主旨。)高一语文上学期学案《囚绿记》+《故都的秋》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惰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月有所亏。《囚绿记》学案第4页共5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端的一步是最紧要的,要走好,走稳,走对!5、深情对话,抒写自己的心声。对于陆蠡这样高尚灵魂的人,此时此刻,我想对他说些话:。三、拓展练习绿是到处都有的,用我们的笔将它收藏起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