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年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第一讲金融与货币信用2、金融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表现及动因。答:(1)金融发展全球化趋势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2)金融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动因1.金融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2.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3.金融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4、为什么说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答:利率化市场是指将中央银行用计划手段确定的受管制的利率变为由金融机构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情况,头寸状况、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调节,自行控制的利率,并使其成为引导资金配置的基本指标。我国长期管制利率为主的利率体制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其高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等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因此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的原因有:一是利率市场化可以协调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充分发挥我国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促使稀缺的资金要素按照社会各生产部门收益高低向优势产业集聚,从而优化资金要素的配置。三是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建立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市场传导机制,使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利用利率变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四是利率市场化能够促使商业银行根据收益风险状况合理地确定贷款投向。2第二讲金融市场2、为什么说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答:体现核心机制主要是金融市场的四种功能:(一)资金融通功能,是指金融市场把资金供求双方连接起来,保证资金从供给方向需求方转移的功能。(二)资源配置功能,是指金融市场通过资金融通带动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的功能。(三)信息反映功能,是指金融市场通过资金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功能。(四)政策传导功能,是指金融市场作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中介机制,传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3、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美我国的金融市场?答:(一)提高金融监管能力,有序推进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一是在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把握好金融开放的时机、力度和节奏,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在履行WTO承诺的基础上,为中外资金融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要以有效性为目标,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四是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二)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改进和完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一是深化利率汇率改革。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三是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三)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提高中国金融企业竞争力一是继续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二是努力实现中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战略转型。三是加大中资金融机构的创新力度。第三讲货币政策1、为什么说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答: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所采用的调控货币流通量的各种措施。它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国家用以调控经济运行过程的重要手段。3第一,货币政策首先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着眼点是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而不是金融机构或企业的个别行为;政策指向是通货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涉及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利率、汇率等影响经济总体运行过程的变量;落脚点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第二,货币政策是以需求调控为主的政策。社会总需求的具体体现是货币总购买力,货币政策调控货币流通量的过程,实际上是调控由货币购买力实现的社会总需求的过程。我们说货币政策是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是就其切入点而言的,这并不否定它通过调控货币量对社会总供给产生的影响。第三,货币政策是以总量调控为主的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能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可以通过改变信贷投放结构、实行差别利率等措施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结构和总供给结构,但从政策着力点和政策效用的角度看,货币政策在调节总量方面更为直接、有效。第四,货币政策是目标长期性和措施短期性相统一的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而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措施则有短期性和机动性的特点。所以,不能笼统地说货币政策是一种长期性经济政策或短期性经济政策。第五,货币政策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政策。货币政策不排除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采取某些直接控制的措施,但在一般情况下不采用行政管制措施,而主要通过调节经济变量和由此千万的金融环境来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间接地达到调控目的。3、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是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的?答:(一)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必须按规定把自己吸引的存款存入中央银行一部分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是调控信用规模的强有力的工具,具有迅速抑制或扩大信贷规模的能力。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交存中央银行的部分缩小,用于贷款的部分扩大。即使在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仍然会发生很大的作用。存款准备金率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放松或抽紧银根的最有力的政策工具。(二)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的转让。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4渡的过程。再贴现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贴现票据的资格。前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的资金需求,后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金融调控目标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当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等于向社会投放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流入社会大众手中,会直接地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流入商业银行,会引起信用的扩张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相反,当金融市场上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形成基础货币回流,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总之,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会引起货币投放或回笼,进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对货币供求关系进而对经济运行过程产生调节作用。在实践中,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通过以下具体路径发挥调控作用:一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量。二是影响利率水平。利率的变化,会对货币供求关系产生调节作用。第四讲金融创新1、金融创新会产生什么效应?答:(一)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第一,金融创新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使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方式和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第三,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第四,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第五,金融创新加强了金融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二)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第一,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第二,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金融市场交易问题。第三,金融创新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受到削弱。第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5工具、中介目标及传导过程三个方面。第五,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第六,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加大。如电子风险、伙伴风险、表外风险、国际风险等。2、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金融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在负债、资产以及中间业务和清算系统等方面。(一)负债业务创新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存款业务。负债业务创新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负债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服务、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清扫账户、股金汇票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等。(二)资产业务创新银行资产业务创新不如负债业务创新那么活跃。从区域分布上看,资产业务的创新以欧洲货币市场最为活跃;主要包括消费信用、住宅放款、银团贷款、平行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融资等。(三)中间业务创新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银行不断改变其业务机构,推出多样化服务,以增强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是信托业务和租赁业务得到充分发展。(四)清算系统创新清算系统创新主要表现为支票系统创新的转账系统创新。信用卡的诞生,标志着传统的以支票为中心的支付和清算系统发生了质的飞跃。电子转账系统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转账方式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资金划拨的自动化。第五讲金融监管2、银行监管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关于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其监管形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从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监管实践来看,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6即为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预防性监管;为解决银行困难的应急性监管以及在银行倒闭时为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保险性监管。(一)预防性监管预防性监管是监管当局通过采取积极的监管策略,在金融机构成立之时,对其设立条件、组织结构、经营项目、营业区域、资本要求和内控系统等所进行的监管。预防性监管的具体内容包括:注册登记管理;资本充足性管理;清偿能力管理;银行业务活动管理;贷款集中程度管理;外汇业务风险管理;贷款的国家风险管理;管理评价;报表分析。(二)保险性监管保险性监管是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而实施的一种监管。所谓存款保险制度,就是指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规定各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将其存款到存款保险公司投保,以便在非常情况上,由存款保险公司对金融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的一种制度。(三)应急性监管应急性监管是对发生清偿能力困难的银行机构提供紧急援助。主要措施有:直接贷款;组织大银行紧急救助;存款保险机构提供资金;购买有问题银行的资产和由政府担保发放贷款;由政府出面援助。(四)制裁性监管是当银行机构发生违法违规或金融犯罪问题时监管当局及时实施制裁的监管。4、国际金融管理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答: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90年代金融危机的频繁、持续和不断加剧与国际金融体系存在一些缺陷不无关系,暴露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在危机爆发之时,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体制中并不存在最后的防线,明显地缺乏全球性金融安全保障机制;在危机爆发之前,没有科学的预警系统以及金融体系的有效风险约束和监管机制。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体系、方式和手段等,也不足从容应对风险日益提高的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金融监管的变革已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展望未来的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原则:7首先,进一步提高监管标准的国际一致性程度。通过简化金融经营活动规定和促进法规和监管标准的国际一致性,改善跨国经营的制度环境,促进国际业务与国内的标准统一,改进对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的业务监控,促进本国监管体制的规范化,消除有关国家和金融机构竞争性地放松管制和躲避监管的动机。其次,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国际合作。在国际间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设想之一,是广泛推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标准。第三,进一步加强市场约束的国际合作。在强化国际市场规则方面,目前主要是资料与信息的公开披露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年来不断要求各国公布经济和金融统计数字,提高货币和其他宏观经济统计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及时性。这种完善披露标准和增加披露单一信息的做法,将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银行的稳健性,为完善市场规则奠定基础。第四,进一步实施跨国金融机构的并表监管。各国监管当局应对其活跃的国际金融组织实施全球性并表监管,对其所有业务进行充分的监测,并要求其遵守审慎经营的各项原则。第六讲金融风险1、为什么说金融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答: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中,由于各种经济变量,尤其是金融变量发生不确定的变化,导致行为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金融风险广泛存在于一切金融活动之中,是金融活动的一种内在属性。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货币市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金融风险都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第二,金融风险是行为人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一方面,金融风险并非一定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