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6页,共30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栏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①中国的分封制②古罗马法③英国的君主立宪制④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5.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实行“剥皮实草”之刑和厂卫制度,用来惩治不法官吏。以下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乱世用重典”是法治精神的体现B.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C.封建制度腐朽是暴政的根源D.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26.《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下列选项能反映这一特征的是A.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D.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27.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图中ABCDE改为①②③④⑤;横的数轴年代改两行为一行,并使其表述标准化;曲线重绘使其规范)A.①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B.③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C.②③④⑤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⑤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28.“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说明康有为A.希望把孔教打造成新的思想体系B.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C.利用“孔学”宣传维新思想D.企图在中国进行宗教改革29.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的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材料中的“这个运动”A.照搬苏俄模式注定要失败B.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首次运用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D.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30.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观察下图,分析哪项不属于影响现代家庭结构变迁的因素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注:核心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同住;主干家庭:父母与已婚子女同住;联合家庭:已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大家庭)A.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B.社会分工越来越细C.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D.传统家庭观念的改变31.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这表明罗马法A.充分保护平民利益B.体现了平等、法治精神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D.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32.刘成在《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里说:“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以下说法符合“保守主义的政治”的有①通过光荣革命而建立②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③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与政权④贵族控制议会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33.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说:“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型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被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工业革命拉大了各文明区的差距……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①工业革命推动全球化,削弱经济的民族地域性②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③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④工业革命直接加剧了传统农业国家的落后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34.2013年3月在南非举行的金砖国家第五次峰会上,金砖五国领导人决定设立金砖国家跨国开发银行、建立贸易结算制度,并筹备建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这客观上反映出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削弱C.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合作D.世界经济格局已发生了根本变化35.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莫言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合,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下列哪部作品风格最能反映莫言作品风格ABC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注意事项:第II卷8页,需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40.(25分)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在增进各国经济互惠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打赢了俄国战争,)欧洲很快就会是一个民族,任何人走到任何地方都将发现自己在同一祖国……巴黎将成为世界之都,法国人将成为各国人羡慕的对象。——摘自拿破仑回忆录材料二战后欧洲经历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变迁大力推动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容置疑的是,国家的国力加强了,但是他们依然代表着各自的主权和领土。然而,国际合作的传统方式越来越缺乏说服力,因为他是建立在国家主权不可侵犯上,各个国家要独立地面对一些问题。这种局势在欧洲煤炭与钢铁共同体(ECSC)在1951年4月18日建立之后开始有所变化,这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时期。——摘自弗朗西斯科·莫拉塔《欧洲一体化进程》材料三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材料四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1)材料一中拿破仑的统一设想与材料二中现代欧洲统一路线有何不同?与传统的国际合作相比,欧洲一体化进程又有何特点?(9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根据材料四“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12分)(3)欧洲一体化进程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产物,其利弊影响众说纷纭。站在中国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4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义和团反侵略斗争无疑是正义的,但其社会政治诉求却非常落后,它排斥、反对乃至仇视一切现代文明。这种仇视当然事出有因,如中国文化中“华夏中心”、盲目排外的传统,更有近代中国屡受“洋人”侵略的背景。不过唯其如此,使人更感“借法自强”的“戊戌维新”的难能可贵。维新派明确提出要学习敌国日本的“维新”,这不仅需要冷静的理性,更需要极大的勇气。而义和团运动则明显是维新运动的反动,因此才能被以慈禧为首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维新派的“借法自强”与守旧派的“夷夏之防”,若仅从“爱国”的角度看,二者都是为了“救国”,因此本质上都可归于广义上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所谓的“民族主义”带有相当程度封闭排外色彩,对中国真正的繁荣富强起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实际误国匪浅,为害甚烈。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相当的警惕。而近代中国的些微成就、终未亡国恰恰却是许多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不同内容地主张“借法”的中国人的努力结果。——摘编自雷颐《义和团的悲剧》评材料中关于“义和团的民族主义”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请在答题纸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内打“√”。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根据现在危迫情形,实同一刻千金,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不能专心一致砥砺新学,民间更是相率观望,新式学堂就没有大兴的希望。而在强邻相逼的窘迫环境下,中国大局必然危殆……学堂最为新政大端,学堂对开通民智、普及教育、培养合格国民有根本的作用。因此,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不能坚定,民智不能大开,故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据端方《端忠敏公奏稿》卷六“请停科举折”整理材料二鉴于科举废除后的种种后果,清末民初即有人主张为科举平反: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公开说“复科举便!”;孙中山则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胡适认为“(科举)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政府应掌握在最能胜任管治工作的人的手中;政府官员应通过某种向所有志愿参加考试的人敞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来选任”,“盲目的改革,结果造成中国二十五年来用人行政没有客观的、公开的用人标准”。——《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及反思》(1)根据材料一归纳端方废除科举制度的理由。你怎么评价端方的观点。(7分)(2)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度的废除有何消极影响。(8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它也是西方对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区的一次文化入侵。拿破仑除了将解释古代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和制定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的计划的工程师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拿破仑在他出征埃及的短暂时间里,还粉碎了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这为天才的阿尔巴尼亚冒险家穆罕默德·阿里当政铺平了道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法国大革命的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但是,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1)根据材料一,评价拿破仑对埃及的入侵。(6分)(2)材料二中“法兰西民族战争”是指什么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又是指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9分)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第一款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第四款今俄国为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